为深入贯彻落实省“531X” 信用工程,建立数字化信用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绿色生态、共同富裕、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等领域,围绕“信用+未来社区”“信用+美丽乡村” “信用+数智园区”、信用监管等场景,运用信用承诺、信用评价和守信激励等手段,充分发挥信用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正面激励和引导作用,杭州致力于打造“—区一特色”的信用品牌。为展示各区、县(市)推进“一区一特色”信用应用场景试点工作,杭州发改发布开设“一区一特色·信用品牌”专栏。本期推出“生态”+“信用”打造生态特区魅力风景线“重要窗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淳安很大,这里既是浙江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也是生态大县——全省唯一特别生态功能区。淳安又很小,80.13%的县域国土面积都位于生态红线之内,可规划建设空间仅占4.4%。近3年,淳安年均投入超10亿元用于生态保护,淳安干部的“上任第一课”是生态环保课,就任时拿到的“第一本账本”是生态账。生态是淳安最大的财富,“守护一湖秀水”是淳安最大的政治担当,在淳安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保护是前提,发展是路径,民富是目的。
建设需求
目前存在三个方面问题:1、生态环保信用体系的覆盖主体不全面;2、企业生态环保信用信息的范围不全面;3、信用治理和信用赋能缺失。
总体思路
分为六大方面,包括全面规范生态信用制度、全面归集生态信用数据、全面实施生态信用评价、全面开展生态信用信息公开、全面落实生态领域联合奖惩、全面宣传生态信用文化。
01
全面归集生态信用数据
根据淳安县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定位要求,从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文化、绿色生活、社会监督等多个维度细化制定生态领域正负面清单。建立淳安县生态信用信息平台,合法、安全、及时、准确归集生态领域信用信息,打通各部门生态领域信用信息共享路径,为生态信用信息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已归集从事生产、制造、加工、服务等影响环境的企业主体4179家,个体户1870户。
02
全面实施生态信用评价
通过接口对接、数据交换、人工报送等方式获取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淳安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市管理局、县林水局、县国土资源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抽查检查、行政处罚、能源节约等生态相关数据。组织开展企业生态信用评价,实施分级信用评价管理,及时跟踪企业生态守(失)信情况,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生态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依法依规做好生态信用修复工作,动态更新企业生态信用评价结果。条件成熟时,将生态信用评价范围拓展到个人和社会组织。
03
及时公开政务信息,保障生态领域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七天双公示”;定期公开生态信用评价数据,对生态信用评价优秀单位进行表彰,对生态信用评价不合格单位公示曝光;督促企业公开生态信用承诺,在生态领域项目建设、生态信用修复等关键节点公开进行生态信用承诺。
04
以激励为主,针对守信主体,推出绿色金融贷、评优评先、绿色通道等激励措施,针对严重破坏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采取限制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限制出境和高消费行为、限制或撤销相关荣誉称号等惩戒措施。
05
规范产品质量标准。推广有机绿色种植,根据“千岛农品”品牌定位和质量要求,明确优势品种,制定“千岛湖标准”,完善“千岛农品”系列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主体诚信经营。落实行政、金融、保险等联合惩戒机制,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加强对“千岛农品”农产品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经营教育,推进诚信生产、诚信营销。建立原产信用体系。制定“国家特色农产品生态气候适宜地”标识应用标准和“千岛农品”生态值星级标准,推进以“国家特色农产品生态气候适宜地”为核心的“千岛湖原产地”产品认证和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严格准入退出机制。明确准入范围和条件,把好品牌准入关。对评估不合格、检验检测不合格、有损“千岛农品”品牌声誉的农产品和违反“千岛农品”品牌许可使用规则的企业,终止其“千岛农品”商标许可使用资格,并视情况予以相应处理。加强溯源体系建设。完善“千岛农品”追溯终端应用,实现产品追溯覆盖率100%。加强“千岛农品”系列农产品的检测,严格共性和个性指标检测,建立“千岛湖”检测指数。
06
将生态领域诚信宣传教育纳入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六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单位、进公共场所)宣传活动,创新使用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方式,促进生态诚信宣传教育常态化;不断强化生态领域信用监管措施及其成效的宣传推广,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