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浙江省信用办、省信用中心组织召开全省信用建设工作视频会议,总结交流近期全省信用建设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信用建设重点工作。衢江区营商办、杭州湾信息港、义乌市信用中心、富阳区东洲街道、遂昌县等5个试点单位作典型发言。
萧山信息港小镇园区试点
萧山信息港小镇从2020年正式启动信用建设工作,同年被列入浙江省级“信用+园区”试点,信息港始终重视信用场景的打造,将信用元素融入小镇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三年多来,在省市区各级发改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提升了小镇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营造了极具活力的营商环境。
信息港小镇地处国家级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特色,聚焦发展数字经济,信息港小镇规化面积3.04平方公里,目前已打造1-10期的产业空间。这些对推动数字化改革全方位先行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信用资源聚拢 产业资源聚焦 旅游资源聚集 02“信用+园区”建设组织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 推进责任落实 加强要素保障 制定各领域信用应用场景及激励机制,为信用园区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强化资金保障,用于项目建设;强化人力供给,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工作,在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项目试点顺利实施、圆满完成。 03“信用+园区”建设完成情况 迭代“信用园区”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平台 ● 建立数字化管理机制。建立信用信息归集、信用承诺、信用修复、信用提升等工作制度及企业信用分运营机制,全面挖掘和分析企业信用数据,建立园区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档案。 ● 优化“萧山信息港企业分”。基于“信用园区”2.0平台,根据“信用园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模型图形分布,进行企业形态定义,优化企业信用形态特征,建立企业信用身份证,打造“萧山信息港企业分”品牌。 目前萧山信息港小镇“信用+园区”大数据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以“一体两翼”的整体架构进行设计。 “一体”即信息港“信用园区”专题数据库,整合省、市、区各级政府单位的公共信用大数据,对接园区企业的水电房租物业费等信用数据,同时结合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数据资源,从企业信用评估、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司法风险、企业特点资质、企业潜在风险、企业综合社会评价六大信用评估维度搭建园区企业信用评分模型和信用环境监测的数据基础。 “两翼”即搭建园区信用监管平台和信用服务平台两大端口,分别服务于园区管理方和园区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园区管理端):园区管理端是为园区管理方提供的日常信用监管工具平台,通过地图围栏技术和数据归集整合,建立园区企业信用档案库,可以通过信用监管平台可以随时查询园区企业信息和信用评分,进行实时监测。信用服务平台(企业端):企业端是为企业提供各类信用服务的统一窗口,企业通过手机移动端,可以查询自己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分,针对自身的信用分情况进行信用提升、信用修复,同时也可享受各类“信易+”服务。 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 开展全产业的信用监管模式。以企业为中心,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法人、专业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实行全产业连带监管。 ● 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依据“萧山信息港企业分”及园区企业整体信用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企业信用评价等级,从而提供差异化园区服务和分级分类监管。针对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政策激励、减少检查频次等激励措施;针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实行重点监管、信用修复提醒,集中辅导,有效提升信用等级。 拓展“三大领域”协同联动的信用应用体系● 社会领域。社会领域涉及的是园区企业及企业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停车、消费娱乐、医疗健康等方面。为此,信息港推出了“信用+泊车”“信用+消费”“信用+医疗”“信用+消费”等应用场景。针对信用优秀的企业,通过不同的奖励措施,一方面能够将信用变现(信用资本转换为财富),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园区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
● 市场领域。在省、市、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金融举措基础上,信息港提出了“信用+金融”场景,针对园区中小微企业的共性,特与杭州联合银行共同打造个性化园区普惠贷和人才贷,无抵押纯信用,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同时打通杭州e融平台,为企业提供多渠道信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