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浙江省信用办、省信用中心组织召开全省信用建设工作视频会议,总结交流近期全省信用建设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信用建设重点工作。衢江区营商办、杭州湾信息港、义乌市信用中心、富阳区东洲街道、遂昌县等5个试点单位作典型发言。 衢江区综合试点 衢江区作为“信用+基层治理”省级综合试点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四横四纵两端”总体架构,将信用与智慧治理、智慧服务相结合,应用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围绕省信用“531X”工程,创新衢江信用“1134N”评价体系。即以“信用智治”为目标,“信用评价”为核心,涵盖农户、商户、企业3类主体,以信用监管、社会治理、金融服务、便民惠企4大模块为基础,打造信用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等N个应用场景。推动集群信用建设,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针对农户、商户、企业三类主体构建个性化的评价模型。通过6个维度一级指标,主要从主体信用、履约能力、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模型搭建,并细化二、三级指标。其中,农户二、三级指标48项,商户49项,企业54项。评分采用千分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待改进四个等级,实行蓝绿黄红“四色码”管理。

动态归集信用数据 通过数据共享、巡查上报、自主提交等三种方式进行数据归集,实现诚信档案动态更新。同时,按月度将评价及应用情况反馈至省、市信用信息平台、“互联网+监管”、区社会治理中心等平台形成数据回流,实现“监管结果-信用评价-监管措施”的全周期闭环管理。目前,系统已成功申请省、市、区三级107个数据源,完成农户16.21万户、商户1.49万户和企业393家信用评价。 前期,对准数字政府重大应用“一本账S1”——浙里信用监管与服务应用,区级层面联合下发6份文件夯实工作保障机制,指导乡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村民自治的融合应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基层治理”格局。如,“莲花”指数、“映山红”指数、“信安”指数模式,通过发放莲花币、积分兑换实物、高分者优先推荐入党入伍、村播带货等激励手段,大幅度提升村民获得感,助力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升级。

02应用成效 设置不同角色登录,查看不同信息。如商圈智治做到一店一码,扫码亮信,特色商品、店铺环境、诚信档案等一览无余。乡村智治接入“村情通”(邻礼通)、“智慧门牌”等高频应用,农户实名登录后可查看自身信用状况,包括信用码、信用分记录、“信易融”额度等信息。园区智治为便于企业了解园区动态、企业政策、信用状况、风险舆情等信息,主页包含园区公告、园区一览以及优信企业展示等功能。 系统生成“可视化”电子地图,全面展示各乡镇信用状况、行为监管、重点关注人员、风险标签等信息。并链接推送各基层治理平台,基层执法人员分级分类确定日常巡查频次和抽查比例。结合衢江区“一支队伍管执法”“综合查一次”等改革,疑难事件可流转“掌上指挥”,以临时线上专班形式,实现“两难”事件处置。4月22日,已在“浙里办”上架服务端,群众可直接提交投诉举报信息,工作人员即时通过“浙政钉”进行受理。群众可随时查看办理流程,并对结果进行“好差评”,生成管理人员星级排行榜,作为基层四维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执法人员在执法方式、执法态度、执法效率上加强自我提升。

金融服务“码”上贷 将金融风控模型嵌入信用评价维度,助力辖内金融机构根据评价结果向农户提供最高30万、商户50万、企业300万的“无感授信”额度,并实行最高10%的差异化优惠利率。同时助推金融机构不断丰富“信易贷”产品,着力破解三类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21年底,区农商行开展信用智治普惠金融授信13.41万户,金额135.7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8976笔、金额28.93亿元,其中通过“衢融通”平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563笔,金额4.14亿元,累计为三类主体减少124.2万元贷款利息支出,为衢江经济主体特别是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构筑了坚实堡垒。 整合党建、为农、便民、亲商等系列内容,打造集示范展示、报事报修、优惠核销、积分兑换、信用修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诚信驿站”。联合教育、卫健、文广旅体等部门,推出城市停车、景区门票、图书借阅等11个领域守信激励措施。如对接智慧停车收费系统,实现信用绿码以上农户停车无感支付、自动打折、欠费提醒等功能。并向景区、酒店等场所提供扫码核销平台,一键完成身份认证、折扣分析、数据上传和后台统计等。目前,全区已有800余人次享受不同的信用红利,全区108家优信企业中有35家优先享受2022年政策兑现,累计金额78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