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信用的建设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树立起良好的信用。近年来,江北坚持在信用制度、信用产品、信用方法上不断创新,推动构建新型监管体系,打造示范信用应用场景,区域信用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1、营造诚实守信社会氛围 享美食、住民宿、抢景区门票、先就医后交费、免费泊车、领折扣券……转眼间,“天一分”已经陪伴宁波市民15个月。消费前打开甬派APP查自己的信用分数,好信用享受更优惠的便民服务已成为当下不少市民的习惯。该创新举措获得广大市民一致好评的背后,则是宁波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市民实施守信激励,全面提升群众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获得感,营造诚实守信社会氛围的生动实践。 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依托的重要市场主体——企业而言,守信经营所带来的“好处”则更为实在。“信用达到一定要求的企业能在招投标、融资等方面获得更多信用红利。”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浙江省和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认定的10多年间,共有95家次江北企业主动申报,最终认定宁波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76家次,浙江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10家次。 随着宁波市社会信用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企业体验到企业信用所带来的优惠和好处,来申请信用认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今年又有29家企业新申报省、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其中20家企业被区级成功推荐市级,2家企业被成功推荐省级,初审通过率为76%。 “现在我们有银行贷款好几千万元额度,无需抵押,不用担保,凭企业的良好信用,就能拿到这笔钱,这是信用企业这个荣誉带给我们的实际好处。”江北一家浙江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江北还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创新融资模式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发展。2019年,江北在全省率先建立的“信用报告评估”融资模式。该模式创新推出政银保三方联动,政府运用监管大数据出具信用报告,相关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共同风险审核,银行向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推出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 截至今年6月,通过“信用报告评估”融资模式,共有2631家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获得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累计11.05亿元,形成了政府搭台、银行助力、企业受益的融资服务模式。 针对小微民营企业普遍碰到的资质偏低、抵押质押担保不足等融资限制情况,江北区还充分发挥“信用报告评估”融资服务作用,推出“纯信用贷款”模式,以全区6万多户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依托政府监管部门大数据,为融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联合6家金融成员单位开展信贷服务。企业只要信用状况良好,有固定经营场所,无需抵押担保物、无需保险公司担保就可直接获得贷款,将申贷条件中的落户经营最低时限从1年放宽为3个月。 2、信用惩戒让失信者无处躲藏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老赖”,长期欠钱不还。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江北法院继续加大信用惩戒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拒执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助推“执行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迫于微信“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的压力,不少被执行人主动找到执行法官向其“求招”。 这是江北法院设立微信曝光台,通过社交手段进行信用惩戒的创新举措。2015年,江北法院官方微信上线,“曝光台”是常设栏目。该院每月发布一期失信名单,被执行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照片、执行依据文号、执行标的、失信情况清楚明了,一览无遗。曝光信息一经推送,即在订阅用户之间快速阅览转发。此外,江北法院通过在人员密集地区、社区张贴公布失信“老赖”身份信息的悬赏公告,倒逼“老赖”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大量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的“老赖”在失信惩戒下,主动要求履行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截至今年6月,江北法院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等载体曝光“老赖”5600人次。 执行工作想“给力”,执行手段和方式是关键。近年来,江北法院不断“出重拳”,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体系,限行、限购、冻结、严惩“四大法宝”,让执行“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无处躲藏,全面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和经营空间。 近年来,只注册不经营,抢占社会资源的“僵尸”企业迅速增加,成为当前不少地区的常态。在区市场监管局的主动介入下,辖区内有数千家“僵尸”企业或通过信用联合惩戒系统被唤醒,或直接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引导主动注销退出市场,保障了区域经营环境的健康发展。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登记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时也出现大量长期处于停业未经营状态甚至只注册不经营的‘僵尸’企业,这种企业的长久存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引发连带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有损市场公平,影响社会稳定。”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为从源头上减少“僵尸”企业的存在,近年来,江北区还不断简化注销手续,畅通企业“退出通道”。据了解,目前,区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先后开展简易注销和“企业注销便利化”等工作,大幅简化企业注销手续、不断减少企业注销所需材料,方便经营困难企业主动退出市场,从而提高了市场主体的活跃度。 3、推广信用修复激励机制 如何将失信市场主体的信用通过一定手段“再生”同样是江北区研究探索的重点课题。“没有信用修复激励机制,我们公司到现在还在失信名单里,既融不了资,也不能发展项目,企业就真的走投无路了。”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企业严重失信信息被信用平台公示,企业在招投标、表彰奖励、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等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信用修复机制的出台,则进一步完善了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补上了社会信用体系最后一环,为实施精准监管和联合奖惩提供了重要支撑。”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早在2018年,江北法院就探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的一项新制度——信用修复激励机制。次年,该项机制在全区乃至全市得到推广。 截至目前,江北法院共对344名自然人、104家企业适用信用修复,404件执行标的上百万元的案件得到顺利执结,累计标的额4.21亿元,成效明显。 记者还了解到,江北法院的信用修复激励机制已上升为人大决定,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被执行人因列入‘失信被执行人’,许多权利都会被限制或禁止,但其中也有部分被执行人有着强烈的履行意愿。为了重新‘激活’这部分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江北法院全国首创了该机制,促进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执行案件。”江北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述人员可以向法院申请信用修复,经法院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可暂停对其适用信用惩戒,包括暂不发布或在失信名单中屏蔽或删除失信信息、缩短失信惩戒期限、解除出入境限制等。 “信用等级正在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打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和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年初以来,江北持续推进区域信用状况监测评估指标的自评审查工作,排查整改涉金融等领域失信名单。 同时,江北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就评先评优、资格审查等方面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核查机制,信用江北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推进。 江北区税务局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江北支行开展“党建共建银税互动”活动。 4、十大重点信用场景颇具特色 今年5月,江北区在全国被抽样的120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名列县级政府透明度指数全国第一。这也是江北区继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第三、2019年获全国第二之后,又一次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巩固透明政府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政府诚信,我们推进‘信用+政务公开’的应用场景,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江北区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背后离不开江北“透明政府”信用应用场景建设。 近年来,江北深化“一件事”政务公开途径,坚持“群众视角、订制公开”,统一基层政府公开事项、内容、依据、时限、主体、方式、渠道、对象等公开要素,变单个事项分别多次办理为“一件事”整体一次办理,形成集成式、全周期、精准化的“订单式”一件事政务公开制度。 与此同时,江北以信用综合评价为基础,依托信用赋能,以数字化思维细化拆解核心事项,整体推进“属地管理规范化、‘一件事’集成化、具体应用场景化、运行平台数字化、综合执法一体化、督办考评科学化”,推动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在基层落地,广泛应用“一件事”二维码和“浙里办”APP,实现“一扫可查”“一点即办”,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一本通”等改革模式迭代升级。 “6+N”信用街道应用场景将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探索“信用+治理”“信用+服务”工作模式,主动应用、融合各项信用工具,以信用赋能提高基层治理实效;乡村治理信用应用场景以建立农村居民信用信息档案与信用评价为主要内容,创新实施各类信用治理场景,探索建立“居民信用指数”,广泛开展信用建设示范村(社区)创建,为城乡信用体系建设探路实践……近年来,江北区不断拓宽信用应用重点场景,系统设计梳理了十大重点高频信用应用场景,多方位各角度对政务公开、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了独具江北特色的信用应用场景模式,为全市信用应用场景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