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介绍
主要做法
01数据归集
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系统自2020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
02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信用监管主要选取以下6类企业作为评价对象。
年度重点排污单位
列入重点环境风险源名录管理的单位
实施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
纳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双随机”抽查监管的排污单位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环境服务机构
列入生态环境严重失信名单的单位
03模型构建
环境信用评价等级设置
当前纳入环境信用评价的企业57309家,基本涵盖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监管的污染企业。
04结果反馈
数据推送至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率先在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应用信用抽查规则,对ABCDE级企业实施不同双随机抽查比例。
2020年生态环境系统共对4163家企业开展差别化抽查。
数据推送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长三角信用平台,为实施跨部门跨地区联合奖惩奠定基础。
数据推送至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差异化信贷和保险政策。
环境信用A级(优秀)和B级(良好)企业申请贷款
实行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优惠利率等服务。
环境信用C级(一般)和D级(较差)企业申请贷款
对其已整改的环境违法行为或挂牌督办事项整改情况进行严格审查、谨慎授信,并视具体情况采取降低授信额度、上浮利率等措施。
环境信用E级(极差)或纳入严重失信名单的企业申请贷款
有权拒绝新增贷款,并逐渐压缩、退出存量贷款。
应用成效
有力提升生态环境部门信用评价工作效率
评价从原来的各地人工评价、复核,上报到省厅汇总、公示,实现现在的通过信用平台全流程自动评价、自动公示、自动推送,提升了评价工作效率。
有力提升生态环境失信惩戒的震慑力
2020年,1500余家信用较差企业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受到从严审查,170余家信用差企业的环评审批被暂缓办理。多家企业因信用差在银行贷款、资质评定等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审批、信贷、保险、执法、评优评先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失信成本,让守信者得利、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有力提升企业整改环境问题的积极性
企业可实时线上申请修复,提升信用等级,整改成效第一时间在信用等级上体现,极大提升企业整改环境问题积极性。2020年共完成260余家企业信用修复。
有力提升生态环境部门发现环境问题的精准度
通过对信用良好企业降低检查频次、信用差的企业提高检查频次,有效提高了环境问题发现能力,更加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20年实施信用差别化双随机抽查后,双随机问题检出率较2019年提高5倍以上,极大提升了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