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特色或亮点:余姚市通过基于农村信用体系的“道德银行”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活动统一起来,以诚信担保信贷,为群众提供崇尚道德的激励平台和创业致富的服务平台,有效探索协助构建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案例内容:
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度,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余姚市用好“道德银行”这个创新载体,抓细抓实抓深,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道德银行”的发展历程与运营状况
“道德银行”是余姚市推出的一项深化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以诚信为担保获取信贷,支持农民创业致富的一个创新载体。2012年起,基于余姚市农商行建立的扎实的农户信用档案体系,选择了临山镇邵家邱村作为“道德银行”试点村,形成“分组走访调研—需求信息管理—逐户建档—道德积分评定—创业贷款投放”的工作主线。之后,根据试点经验,在“道德银行”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结合“信用村”评定全面推进,着力扩大“道德银行”建设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截止2019年6月末,“以诚信为担保”的信用贷款户数达2.88万户,贷款余额24.53亿元,为各级好人发放“道德绿卡”572张,一星级“道德绿卡”215张,二星级“道德绿卡”131张,三星级“道德绿卡”226张,有效授信5070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群众反响良好。
二、推行“道德银行”的主要做法
(一)三级联动,构建体系
市级层面组建“道德银行”总行,并成立由纪委、宣传、发改、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兼任组长。乡镇(街道)层面组建“道德银行”支行,并成立由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各行政村(社区)负责人、相关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组成的“道德银行”支行工作小组。行政村(社区)层面组建“道德银行”网点,并成立由行政村(社区)负责人、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先进人物、德高望重者等组成的道德评议小组。目前总行下辖21个支行、305个分理处,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和社区。
(二)规范流程,完善评价
建立自然村、行政村、乡镇(街道)三级道德积分管理办公室,开展道德积分评定量化、积分统计审核和管理统筹工作,来确定“道德银行”信贷资格。在规范评分程序方面,则是按照“村民群众自评、评议小组月评、道德积分管理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季评”的程序执行。加分评定标准包括遵纪守法行为文明、热心公益支持发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同时以无不良信用、无犯罪记录、非失信人员等为入门条件。
(三)创新产品,拓展应用
“‘道德银行’以‘文明为担保,诚信做抵押’,为农户提供了创业小额信用贷款的服务平台和新途径,只要道德积分高于80分、申请人年龄18-65周岁,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信用不良等情况,不用抵押、担保,银行凭道德积分放贷。道德积分高低决定放贷金额,贷款额度一般控制在30万元以内。此外,先后面向不同群体创新推出了几款专属产品,让“道德银行”更具普惠特性,2016年推出的“道德绿卡”,除拥有一般金融借记功能外,凭借该卡还可以享受文化、医疗、交通、教育、旅游等八大类300多项优惠待遇。
三、“道德银行”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引领诚信崇德的新风尚
“道德银行”让广大群众树立“道德是立身之本、诚信是立业之基”的理念,为农民群众提供崇尚道德、诚实守信的激励平台,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讲道德,对先进典型进行实实在在的激励,让群众感受到好人有好报,切实起到了引导群众“当好人、做好事”的作用,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形成信用资产变现的新机制
“道德银行”把“道德”与“信贷”有机联姻, 找到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切合点,为群众提供创业致富的服务平台,把无形的“信用资产”变成了有形的信贷资本,有效缓解了农民创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协助构建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道德银行”既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引导作用,也有社会和民间力量的长期积极参与,通过将积极向上的社会和民间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实施道德评议、引导、激励等举措,信用建设和社会治理联动发展,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