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版信用建设示范区典型经验(四)
  • 当前位置: 首页    信用动态

目录

浙江台州:以信用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
浙江舟山:依法建设规范 助力高质量发展
浙江丽水:全面打响“生态信用”品牌
山东济宁:孔孟之乡焕发时代“信”光彩
河南漯河:厚植信用根基 打造食品名城
湖北荆门:信用建设持续推进 诚信文化历久弥新
广东广州:全面推进信用建设 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重庆巴南区:信用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硬支撑"

浙江台州:以信用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


台州市积极推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信用数字化改革、规范开展信用监管、做大信用贷款规模、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一、坚持依法依规,扎实推进信用数字化改革
(一)法治引领,示范区创建提质增速。台州市颁布实施《台州市企业信用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助推示范区创建工作步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一是有效凝聚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对信用工作高度重视,主动配合,凝心聚力,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二是高质量完成创建指标。扎实推进信用数字化改革、规范开展信用监管、做大信用贷款规模、保障企业合法权益,高质量完成了信用示范区的一系列指标任务。三是推动信用工作创新。《条例》作为全国首部企业信用促进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台州示范区创建工作赢得了加分。同时《条例》要求归集、使用企业合同履约等市场信用信息,为台州市创新开展合同履约信用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设施升级,推进信用数字化改革。一方面,升级了台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49个部门信用数据,为全市76.8万家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上线信用评价、告知承诺、履约监管等功能,为实施信用监管、推广信用应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了第四期建设,为做大信用金融提供了条件。此外,台州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台州市企业市场信用信息目录》和《台州市企业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信用台州”网站建成企业信息自主填报模块,鼓励企业自主报送市场信用信息。
(三)统筹推进,构建信用监管机制。一是强化分级分类监管,提升企业监管效率。在19个部门、28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降低守信企业抽查比例,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失信企业抽查比例,实现精准监管。目前全市开展检查4.8万次,应用信用规则占比92.43%。此外,在全国率先探索合同履约信用监管,高标准建设合同履约监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归集32个领域、1480万条履约信息,平台通过将履约评价结果纳入企业的信用报告,为监管部门开展合同履约闭环监管提供了依据和便利。二是开展信用联合奖惩,重点激励守信企业。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信用承诺等九个方面,明确对守信企业的激励政策。如招投标方面,在政府采购中对1730个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供应商和1000多家项目投标企业开展信用核查,确保守信企业优先中选。三是推进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松绑减负。对于有不良信息,但已履行合同义务、消除不良影响的企业,及时进行信用修复。一年来累计帮助93家企业退出“国家重点关注失信企业”名单,帮助1189 家企业修复行政处罚记录。市、县两级合计对5000余家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培训和约谈。
(四)勇于创新,信用金融进一步壮大。一是做强金融平台,提升信用金融绩效。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小微金融“台州模式”建设,2020年以来促成银企融资对接3.6万笔、放款530.3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至5.38%,放贷时间平均缩短60%-70%。“台州市掌上数字金融平台”累计发放贷款11.8万笔、891亿元,平均贷款利率6.1%,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做大信保基金,突出支小支微特色。2014年设立了内地首个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目前基金合作银行达39家,规模11.7亿元,在保余额147.28亿元,放大倍数12倍;累计承保3.21万家,承保金额556.47亿元,平均担保费率仅0.68%,业务规模稳居全国地级市支农支小担保机构首位。三是创新信贷服务,挖掘企业信用价值。黄岩区探索“第三方评级+银行贷款”金融服务模式。半年来累计完成小微企业信用评级3174户(其中首贷户占比74%),信用贷款授信38.47亿元。路桥区基于企业的“行业前瞻性、技术前瞻性、内生成长性”建立科技属性评价,结合传统信用评级,形成“双维评价”机制,强化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支持,目前为53家企业授信1.57亿元。
二、凝聚发展合力,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氛围
台州将持之以恒地做好信用建设,巩固创建成果,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信用合力共建。根据《贯彻落实〈台州市企业信用促进条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晰各县(市、区)、市级部门工作职责。推动部门落实专人负责信用工作,有序有效推动《条例》的贯彻执行。巩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开展对县(市、区)和部门的信用工作水平监测,进一步强调企业信用促进工作的重要性。
(二)深化信用数字化改革。进一步畅通市场信用信息归集渠道,完善市场信用信息报送机制和管理机制。在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等数字化改革领域中开展信用应用,搭建信用多跨场景。重点建设“信易贷”新平台,实现金融数据互通、服务门户共建、系统平台共享,依托银企对接、政府惠企、融资监测等功能,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持续优化信用营商环境。探索浙江省企业信用评价与台州市企业信用评价融合应用,进一步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开展分级分类监管、提供差别化服务。全面推广告知承诺信用监管,实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突破。在招标投标、履约保证、市场交易等领域探索更多信用惠企应用,进一步增加守信企业的获得感。
(四)营造浓厚诚信氛围。进一步发掘诚信个人、诚信企业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各级媒体平台作用,及时报道推送企业信用建设工作动态。持续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继承发扬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弘扬企业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和契约精神。重点开展信用法规、信用应用、信用业务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企业知晓率。

浙江舟山:依法建设规范 助力高质量发展


舟山市自开展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创建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齐对标、齐发力”,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强化基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机制
(一)信用建设组织领导架构健全。2014年,舟山市成立信用舟山建设领导小组。2021年,舟山市对领导小组作出第六次调整,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单位增加至60个,涵盖政府部门、管委会、公用企事业单位等。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发展改革委专门成立市信用中心,设立创建专项资金,投入超千万元。
(二)信用建设基础性支撑有力。编制印发《舟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8—2025)》,建立县区、部门信用督查机制,督查结果报市领导,并纳入年度市级综合考核。建成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舟山”网站,归集公共信用信息涉及64个数源单位87类信用信息2.78亿条,累计覆盖5.6万企业和非企业法人、118万自然人。
(三)信用监管机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按照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舟山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舟山企业信用优良率超过97%。目前,舟山市共14个政务业务系统,1397个权力事项通过业务协同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在审批服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实现了对省公共信用产品的全流程调用和联合奖惩措施的全流程反馈,累计业务协同信用核查47.5万次,核查反馈率趋近100%。执法监管部门依托全省统一的执法监管平台,对信用状况较差的舟山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信用规则应用率达到87%以上。探索自贸区信用监管,将12家船用燃料油供应企业、50艘供油船和84家外轮代理企业纳入监管对象。
(四)信用惠民便企取得阶段性成效。着力推动公共资源、市场资源向守信主体适度倾斜,积极探索自在阅、自在医、自在游、自在购、自在租等“信易+”应用场景。共9个应用场景,注册用户近5.8万人,惠及4.8万余人次,累计惠民金额1435万元。
(五)信用创新应用不断深化。结合空间地理信息,发布信用地图,动态展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诚信经营示范店信息、A级纳税人信息。普陀山在全国5A级景区中率先开展居民守法守信管理,形成“综合管理为核心、居民自律为关键、监督执法为保障”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成效,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依法建设,改革创新上做好“五个率先”。为高质量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社会诚信意识,支撑放管服改革,舟山在全国率先打造告知承诺制“一表一书”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自贸区信用监管立法研究,已向省人大建议列入立法计划。在全国率先发布自贸区信用综合指数和预警模型,全面衡量自贸区信用发展状况。在全国率先出台《舟山市信用信息自愿注册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各类信息主体权益保护。
(二)依法规范,政策合规上做到“四个突破”。一是在信用监管上求突破。印发《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聚焦事前、事中和事后环节信用监管,构建层次清晰,权责明确的信用监管支撑保障。二是在疫情防控上求突破。疫情期间出台《舟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强对疫情防控期间信用监管、强化行政处罚结果的共享和协同应用、充分发挥信用激励机制和加大对线上信用融资贷款支持力度等七项保障措施。三是在守信激励上求突破。完成《舟山市推进“信易+”守信激励创新工作方案》,召开全市信用惠民发布会并发布首批次三十家信用激励应用清单及合作商户。四是在信用修复上求突破。编制完成《舟山市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实施方案》,明确信用修复方式、条件和类型,进一步完善各级信用网站信用修复操作流程,部署阶段性完成指标。
(三)依法提升,营商优化上做实“三个亮点”。一是以观摩促提升,挖掘一批信用典型。通过举办信用惠民发布暨信用体系建设观摩会,突出一县区一试点、一部门一特色,评选出一批示范、试点和特色推广项目:普陀以创新“培育库”建设信用赋能纾困小微企业;定海区通过社区信用管理,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舟山烟草以香溢信用分试点,构建卷烟零售信用评价体系;舟山市公安局建立外卖快递骑手交通文明信用评价模型;舟山海事局建立海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创新。二是以信用促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实现银企对接数字化匹配,打通与市级42个部门的信息联通,并将全市银行100余款的信贷产品,按要素贴标分类,线上即可实现银企对接全流程,推出企业公开发布融资需求,银行限时抢单,推动企业融资利率稳步降低,让企业“获得信贷”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了银企对接在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入驻国家“信易贷”平台、浙里“掌上贷”地方专区和浙里办企业码融资服务板块,率先实现了从国家到省市的全贯通;建立“1+4+X”金融服务网,组建金融服务管家,已完成4000家企业的注册和实名认证,完成授信企业数量近2500家,累计授信金额达110亿元。三是以油气全产业链信用监管,提升自贸区营商环境。聚焦浙江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优化,持续推进油气全产业链信用监管。提取浙油交易中心1750家油气会员企业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油气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并动态更新浙江自贸试验区信用数据清单、信用行为清单和信用应用清单。截至目前,完成五大类共6710家油气企业(包括油气加工企业、油气仓储企业、油气贸易企业、保税燃料油供应企业、自贸区进出口企业等)的信用评价,信用综合评价良好以上企业占比50.24%。

浙江丽水:全面打响“生态信用”品牌


丽水市以“信用丽水”品牌为引领,紧盯高水平“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目标,厚植信用根基,深化信用治理,创新信用应用,突出营造优质信用环境,高质量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厚植信用根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统化
(一)健全组织机制,促工作成效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丽水市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召集市直部门及县(市、区)召开示范区创建动员会,全面压紧压实工作链条。市直部门落实条块管理责任,各县(市、区)落实属地职责,全面凝聚示范区创建强大合力。印发《丽水市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丽水市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专班方案》,成立由市创建办统筹抓总,金融信贷、数据管理、信用监管、失信治理专项组构成的“1+4”工作专班机制;建立“1张作战图、1张晾晒表、1个交办单”常态化攻坚机制,加压推进示范区创建。通过“日碰头、周例会、周通报、月分析”,定期督查各部门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将示范区创建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考核,形成示范区创建有力抓手。
(二)优化系统平台,促信息共享
不断完善公共信用库,加强信用信息平台基础建设和功能应用,提升信用信息应用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发改、“花园云”码上信用等工作,着力打造全市信用大脑。以“花园云”为数据中枢,健全机制化信息交换渠道,强化多部门、多平台数据互联互通。累计归集公共信用信息1.3亿条,覆盖6.02万企业、245万自然人,含守信信息76.6万条、不良信息6.4万条。加强信用信息归集,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公开,实现信用信息全量、及时、准确归集上报,达到上报率、及时率、合规率3个100%,加强数据归集规范化。开通“信用丽水”门户网站,设立信用动态、政策法规、典型案例、信用公示、联合奖惩等栏目,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信用服务。推出“信用丽水”微信公众号,为公众“一站式”查询信用信息、掌握信用动态提供便利。
二、深化信用治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
(一)加强信用监管,促专业治理
一是开展信用核查。充分发挥信用在行政管理、市场准入、评奖兑现、预警等方面作用,有效保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信用核查414批次,涉及企业43989家,自然人26783人。开展企业社保费返还、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信用修复专项工作,协助确认返还社保费企业4461家、两直补助87286家,完成信用修复企业220家。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并将其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人民防空、食品销售、卫生健康等29个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定相应的制度、方案,并落地实施。三是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印发《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信用惠民措施对诚信市民实施守信激励,严格按照全国统一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开展失信惩戒。
(二)狠抓失信整治,促精准治理
一是开展专项清理规范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 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失信约束措施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建立清理规范工作督导机制,对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措施,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并形成落实整改。截至目前,共上报并清理失信约束措施相关文件30份。二是开展重点领域突出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结合丽水实际,大力推进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信息服务、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扶贫脱贫等重点领域突出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对治理对象进行梳理整改,并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开展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对“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的严重失信主体和失信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台账,确定治理对象,结合治理对象所属行业领域和区域,明确治理分工。截至2021年6月30日,丽水市纳入专项治理的对象总数35个,退出总数为35个,退出率达到100%。
三、创新信用应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多样化
(一)建立生态信用体系,促品牌创新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印发《丽水市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试行)》《丽水市企业生态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丽水市生态信用村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建立个人、企业、行政村三大主体AAA-D级不同档次量化评分制度。由此架构形成“1+3”生态信用制度体系。二是拓展场景应用。探索一码集成“信用+”城市服务,不断探索在社会、市场、行政各领域信用应用场景和优惠服务,实现“信易+”创新激励场景扩面提质。截止目前,已拓展“信易行”“信易游”“信易购”等16大场景,具体包括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银行、停车场等提供的优惠服务近80项。
(二)推进“信用+金融”建设,促领域创新
一是推进“信易贷”建设。成立“信易贷”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印发《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4部门关于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的通知》,重点就强化信用信息归集、深化平台信息共享应用、提高平台入驻率等六项重点工作任务作出部署,多措并举发力“信易贷”工作。二是推进农村金融场景应用。聚焦农村金融信贷改革创新,打造农村区域“数字信用地图”,动态导航金融机构高质量精准投放信贷资源。以行政村和乡镇为单位,分析区域农户的信用分布状况,评出AAA、AA、A三个区域等级,并按照“整体批发 集中授信”形式进行集中授信,实施差别化信贷优惠政策。三是创新信用惠民便企产品应用。将生态信用作为金融赋值的重要衡量标准,着眼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创新推出“生态贷”“两山贷”等系列金融产品,对生态产品总值收益权、林权等生态产权进行价值量化并实现金融“变现”,目前共有24家金融机构开办“两山贷”业务,累计发放“两山贷”12.98亿元,惠及农户13952户。开展小微企业“税易贷”,依据小微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纳税信用等级、入库税额等情况实施信用贷款。
(三)深化信用一体合作,促模式创新
一是推进黄浦-丽水“信游长三角”建设。推动建立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机制,正式迈出区域信用共建、共享、共融步伐。2021年5月19日,与上海市黄浦区联合举办黄浦—丽水“信游长三角”启动仪式。目前,已形成集民宿、餐饮、购物等一体的两地诚信市民互认应用场景近40个。二是推动信用专业领域合作。率先推动“丽水-黄浦”旅游领域专业合作,初步形成接口规范、数据规范,明确开发认证体系,并在“信用丽水”网站开辟长三角信用信息专栏,推进两地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
下一步,丽水将继续巩固创建工作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力争全面打响“生态信用”品牌,全力推进丽水“生态信用领跑者城市”建设,稳步推动信用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进程,推动丽水市社会信用体系逐渐向纵深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力支撑。

山东济宁:孔孟之乡焕发时代“信”光彩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坚持以健全工作机制为基础,以夯实信用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强化信用信息应用为核心,以深化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为重点,全力打造“信用济宁”品牌,不断提升城市信用建设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筑牢制度平台基础,保障信用工作有效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设立信用工作科室及信用中心,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均建立了信用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上下一致,共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完善制度体系。2015年以来先后制定印发信用工作制度文件100余个,覆盖工作规划、平台建设、数据应用、信用监管、权益保护等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编制济宁市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应用清单、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出台《济宁市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强化工作机制保障。
(三)强化平台支撑。持续推进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信用数据归集、共享、监管、服务一体化平台,信用网站信息查询公示、信用报告、信用修复等服务与国家平台标准保持一致。
(四)夯实数据基础。归集信用信息数据1.7亿条,实现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等50余类信用数据共享,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数据与行政审批、司法业务系统的对接归集。严格执行信用信息数据国家标准,建立“双公示”数据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开展信用信息数据规范化治理,有效提升信用数据质量。
二、构建全流程信用监管体系,推进政府治理优化创新
(一)大力推进信用承诺制。济宁市201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率先实现115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2021年济宁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承诺制+容缺办”,大幅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实现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开展信用承诺,促进各方交易主体诚信交易。健全完善信用承诺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承诺类型、规范承诺内容、强化数据归集,市信用平台归集公示信用承诺信息61万余条。
(二)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标准,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全覆盖,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农民工工资保障等33个重点领域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知识产权等领域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并试点开展“红黄绿”三色动态警示管理,创新差异化监管方式。住建部门对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等8类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主体分别实施信用评价并明确监管措施,有效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三)依法依规实施联合奖惩。制定《济宁市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清单》,梳理35个部门702项信用奖惩措施。在政务服务、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资金申报、评先评优、融资授信等重点领域开展信用联合奖惩,实现信用核查、信用联合奖惩嵌入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金融信贷服务等业务系统,累计对信用主体开展信用查询超过50万次,实施守信联合激励1万余次,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4600余次。
(四)规范开展信用修复。做好信用修复政策宣传和服务,“信用济宁”网站开通信用修复栏目和流程指引,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和平台开展行政处罚信用修复,累计完成信用修复1600余件,并实现市级审核“当日办结”,提高了企业信用修复效率。针对在信用核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行政处罚公示信息的企业,通过相关部门或直接向企业反馈,告知信用修复相关政策,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进行信用修复。
三、深化信用应用服务,提升惠民便企水平
(一)“信易贷”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建设“济宁市金融信用服务平台”,推进社保、纳税、水、电、气、知识产权等金融信贷相关信用信息归集应用,实现与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信用平台的对接。在线提供“信易贷”金融服务,与济宁银行等金融机构试点开展信用信息深度共享应用,深入推广“信易贷”金融服务,截至2021年10月平台入驻金融机构48家、促进达成融资153.84亿元。
(二)“信用+志愿服务”拓展信用激励新方式。建立志愿服务信用积分制度,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群众给予信用积分奖励,可通过线上积分兑换机、社区信用超市、信用商家联盟等途径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或手工艺制品。根据月度信用积分情况评选“信用之星”,发放实物奖品,年度依据信用积分评选诚信示范典型并开展综合奖励。2021年在任城区试点以来,已开展创卫、防疫、美丽庭院、防讯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7700余人次,节省财政支出1500万元。
(三)“信用+社会治理”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创新信用乡村建设理念,融合济宁市“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街)”等信用典型示范体系,将遵纪守法、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乡风民风、志愿服务等作为评价指标,积极引导居民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风尚。将“诚信”融入社会救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为贵”社会治理等基层治理服务工作,开展“儒乡曲阜·诚信救助”试点,申请救助实施信用承诺,诚信典型给予优先保障。2020年以来共有197户376人因家庭经济状况好转而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救助,起到了“诚信履约、守信光荣”的典型示范效果。

河南漯河:厚植信用根基 打造食品名城


近年来,漯河市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抓手,以数据归集共享为基、以应用落地实施为本、以特色创新为魂,突出“信用+食品名城”特色化创新应用引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获评国内首个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城市、全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试点市。在全国地级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中,持续稳定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创新“三个周例会”工作机制,树立政务诚信典型的经验,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领导的批示,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漯河市坚持“三链同构”、打造“流通追溯+分级监管+诚信自治”新模式、推动食品产业向纵深发展的经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2021年,漯河市全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河南漯河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被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推广。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一)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累计出台400余项诚信建设制度,包括信用信息归集、信用承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联合奖惩、信用修复、信用宣传教育等,覆盖全部政府部门和43个社会、经济、民生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诚信制度化体系。
(二)强化政务诚信建设。以政府采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债务、政府统计、街道乡镇为重点领域,以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为治理重点,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公务员诚信履职意识和政府诚信行政水平。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企一码、一网互联、一照通用”。将信用承诺作为事前监管的重要抓手,建立覆盖交通、城管、住建、环保等16个重点领域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
(四)持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全市48家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本地主要社会组织定期开展多样式信用宣传主题活动200余次,引领诚实守信社会风尚。
二、强化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放管服”新机制
(一)扩大告知承诺。以推动告知承诺制为重点,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公示信用承诺信息量突破45万余条,梳理“一证通办”事项106项、全流程网上办理事项923项、“一窗”分类受理事项690项、“无差别全科”受理事项575项。适用信用承诺事项296项实现了“一张承诺书、一次全办好”,节省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
(二)推广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扩大全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市的创新成果,在43个领域出台了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由点到面完成5万余家企业信用风险分类评价,并在企业红黑名单认定、融资贷款等活动中具体应用,切实让“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手段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
(三)严格依法依规联合惩戒。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5万余人次,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8000余人次,提高失信被执行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准入门槛,甚至从根本上让其失去准入资格。在商务、工信、市场监管、税务、交通等20个重点领域出台联合奖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实行省市一体化联合奖惩,已累计向国家反馈联合奖惩案例1800余条,退出“严重失信名单”1000余个。
三、强化示范创新引领
(一)信用监管保护舌尖上的安全。漯河是首个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城市,也是全省唯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探索食品产业信用评价体系,相继完成700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和1.3万家餐饮个体商户信用分级分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和惠企服务。
(二)“三个周例会”树立诚信担当政府形象。近年来,漯河创新建立并持续深化服务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城建交通工程项目“三个周例会”制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在门户网站开设“公信漯河”专栏,对基层政务、政府资金等民众关注问题,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及时曝光政府失信事件;对周例会处理的问题进行信息化管理、跟踪和分析,并向社会公示。截至目前,已召开周例会120次,解决问题421项。

湖北荆门:信用建设持续推进 诚信文化历久弥新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千古传颂的历史典故,流传着“季布一诺”的守信故事。2002年以来,荆门市正视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落实具体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维护、巩固荆门“金融信用市”荣誉。
一、持之以恒建设信用体系,持续推进创建工作
荆门市始终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连续19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用市”。2014年,荆门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2017年,出台了《荆门市创建“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举全市之力,谋划好、统筹好、实施好示范城市建设,规范了事业单位行为作风,避免了政府重大失信事件,维护了政府公信力。2018年以来,荆门市围绕“社会信用体系知识竞赛,百城万企亮信用,建好用好道德讲堂,诚信教育五进活动”,组织开展信用建设专题活动,年年开展诚信荆门评比活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创新事前环节监管,加强事中环节监管,完善事后环节监管,实现了从粗放型信用监管向精准型信用监管转变。2020年,经过3年努力,荆门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造了首创首成的奇迹。
在“2020年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中,荆门市报送的《开展“十大诚信人物”评选活动,助推“诚信荆门”建设》、《创建“诚信经营示范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工业经济领域“信易租”实施文案》荣获“2020年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案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
守信名片成为荆门招商引资、开放发展的靓丽名片。围绕装备制造、大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涌向荆门。怀揣信用初心,守信历久弥新。从金融信贷的有借有还,到诚信纳税的自觉行动,荆门的信用建设天宽地阔。
二、全民参与诚信教育活动,着力营造守信氛围
诚信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户,在荆门形成氛围,守信用成为全社会的自觉。市信用办组织开展信用知识竞赛。市统计部门举办“法治惠民办实事,诚信牵动你我他,关注经济大普查”系列活动。人行市中心支行开展征信电影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市教育部门组织全市高三学生、初三学生参加考前诚信动员大会。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全国“三八红旗手”孟丽华,全国“最美家庭”廖承枫家庭、李兴桂家庭,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李梦丹,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九旬义工张立文,“荆楚楷模”万亚琴等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荆门好人”“市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最美纳税人”“最美家庭”“最美新区人”“十佳食品药品安全卫士”等评选活动。
荆门市组织企业开展公示型信用承诺、审批替代信用承诺、行业自律性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型信用承诺等信用承诺活动,广泛开展“互联网+民生+信用”探索。市工商、税务、商务、人社部门和法院、人行市中心支行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开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工作,积极推进各地落实中央文明委部署的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现国家2018年底前严重失信名单、重点关注名单企业信用修复比例达到10%以上要求。
2019年10月,全市企业金融信用信息平台“荆E融”投入运营,作为全省首家企业金融信用信息平台,荆门市打通了市场监管、税务、公积金、人社、不动产等部门涉企信用信息,做到了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依托“荆E融”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打破信息壁垒,不断创新“信易贷”产品和服务,真切为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桥梁。目前,“荆E融”平台共归集涉企信用信息近40万条,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60亿元。“荆E融”为银企融资对接提供了一站式信用信息服务,有效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平台已整合54个政府部门的87项数据信息,累计注册企业2425家,吸引全市15家商业银行入驻,商业银行接入平台比例为100%。
三、率先建立联合奖惩机制,全面打造信用荆门名片
荆门市坚持信用联合奖惩名单和案例发布制度,使之成为全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常态化工作。2018年以来,荆门市已连续3年、先后7次发布诚信名单4926个、严重失信主体名单6769个,收集联合奖惩案例36049个。
市法院会同43个单位和部门制定了《荆门市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措施责任清单》,明确了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健全完善了与国土、房产、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执行联动机制,与公安、检察机关建立打击拒执犯罪的快速通道,对不依法支持甚至阻挠人民法院执行的单位实行综合治理评先一票否决,形成了强大执行合力,扎牢了合围之网。2018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集相关部门部署开展打击骗取银行贷款、恶意逃费银行债务专项工作,全市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班,与市银监局共同牵头,组织全市公安、金融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骗贷及恶意逃费银行债务专项行动。2018年3月底至9月初,市公安局陆续收到市银监局移送306起涉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线索涉案金额39758.23万元,其中,涉嫌骗贷28起,涉嫌逃费32起,涉嫌信用卡诈骗246起,公安机关为银行挽回损失10810.51万元。荆门市还通过加强行业分级分类监管、集中公示、重点约谈、组织开展信用承诺等措施,实现了闭环管理,台账清零。

广东广州:全面推进信用建设 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广州市以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广泛开展信用惠企便民服务,扎实以信用助企纾困减负解难,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动力,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提升信用监管水平,打造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围绕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信用奖惩和权益保障,在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和新经济领域全面推动全流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让守信者“降成本,减压力”,让失信者“付代价、增压力”。
(一)以信用承诺助力“放管服”改革。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用地审批、行业自律等环节建立信用承诺机制,以承诺推进减材料、缩环节、强约束,累计归集并主动在“信用广州”网公示各类信用承诺近600万份。市住建部门加强告知承诺制应用,将施工许可办理时限由原来的14个工作日缩减为3个工作日。市国土规划部门对临时用地审批、建设工程规划类许可证核发、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及调整等业务实施告知承诺制,助力总投资112亿元的维信诺(广州)全柔AMOLED模块生产线 “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试产”,实现“广州速度”。广州开发区持续推进“承诺制信任审批”改革,实施承诺制审批事项全流程管理,率先推出“秒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提交资料减至最少1 份,企业开办最快0.5天办结,项目筹建效能全国领先。
(二)以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升监管效能。统筹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等为依据,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并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细分领域12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率先开展并圆满完成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国家试点,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自动分类,并从监管频率、“双随机、一公开”、行政处罚幅度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有效提高监管精准度。在食品药品领域实施A、B、C、D四级监管,对90家高风险化妆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规范飞行检查。实施环保信用评价红、黄、蓝、绿四色监管,对评价等级最高的绿牌企业,在行政许可、环保专项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便利;对等级最低的红牌企业,采取责令整改、从严审查行政许可、加大执法检查频次等措施。
(三)以信用修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将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纳入市公共服务事项,推动企业行政处罚信息在“信用中国”网站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协同修复,累计完成涉企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近3万条,有力支持市场主体信用重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辟信用修复绿色通道,最快20分钟为某外向型出口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及时消除了企业防疫医疗产品出口障碍。研发上线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微信小程序,为企业提供全程网办“零跑腿”服务,累计7.8万余家市场主体通过微信小程序申请移出业务。积极引导严重失信企业及时履行法定义务、修复信用记录、退出严重失信名单,2020年“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退出10787宗。
二、强化信用赋能效应,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积极探索广州特色的“信用+科技+普惠金融”创新应用,推动广州“信易贷”平台于2020年5月上线运营,以信用撬动金融资源服务中小企业,提高信用良好企业贷款可得性,更好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目前,平台已注册企业46万家,累计放款超3000亿元。
(一)强化数据支撑,信用脸谱更加精确完备。建立广州“信易贷”平台与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对接机制,充分发掘市场监管、社保、公积金、水电气等涉企信用数据信息价值,为企业绘制精准信用脸谱,辅助银行机构审批放贷,推动信用价值转化为信贷价值。截至2021年6月底,在信息主体授权前提下,平台通过接口累计查询公共信用信息超553万次,运用政府信用数据先后与银行机构联合研发了“电力信易贷”“物流信易贷”等一系列具有行业特色的专属信贷产品。
(二)实现多维护航,获得信贷更加安全便捷。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实现平台在企业需求、融资模式、信用画像、政策配套等方面的智能匹配,以及融资进度的可视化查询展示、贷款后追踪预警,助力金融机构强化融资风险防控。推动平台完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备案,并对接政务区块链,有效保障系统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权益。建立平台与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的对接机制,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在信易贷平台落地,激励银行业机构敢贷款、能贷款。
(三)深化纾困解难,信用助企更加有力有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经省认定的86家防疫物资重点生产企业参与防疫工作信息作为守信信息纳入企业信用档案,为企业申请融资贷款、财政补贴等提供增信支持。今年5月,为助力中小微企业应对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州“信易贷”平台开发上线“抗疫专区”,上架信用产品达18款,贷款利率平均5%,最低年化利率2.5%,有效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多款产品实现线上申请和线上测额,为企业在疫情环境下减少接触办理贷款提供便利。疫情期间,平台联合金融机构首推餐饮业信贷产品,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3~5日内完成放款。
三、探索开展试点示范,建设“试验田”和“策源地”
聚焦信用便企惠民,在全市广泛开展“信易+”守信激励和信用创新服务,推动形成税融通、信易招标、信易融、信易商等一批信用创新应用案例。积极在越秀、黄埔、南沙等区开展信用创新示范区建设,结合市场主体需求和辖区经济特点,创新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应用场景,推动形成“诚信商圈”、“信用+供电”服务、政策“信易兑”、项目“信任筹建”、“信即办”极速审批等各具典型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举措,激发释放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高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庆巴南区:信用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硬支撑"


近年来,重庆巴南区在信用制度建立、信用平台建设、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完备的信用体系框架、开放的信用信息共享环境、健全的信用监管机制、积极的信用服务市场,为本次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制度体系,完善信用平台建设
巴南区从2011年开始探索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了“诚信巴南”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信用信息征集、公开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2015年,巴南区作为全市四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区县之一,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在“诚信巴南”平台基础上搭建了“信用巴南”信用信息平台。2016年,巴南区完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和信用信息归集办法,依法依规建立联合奖惩机制。2017年,全区信用体系建设荣获“重庆十大信用典型案例”。2018年,建立重庆市首个区县级信用监测平台,推进应用大数据构建信用体系新型监管机制。2019年,“信用巴南”建设编入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二、构建管理机制,统筹推进信用建设
为持续深入推进巴南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充分调研各部门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巴南区委、区政府用2年的时间构建了“1+2+N”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机制。“1”是《巴南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区发展改革委,区发展改革委成立财经信用科统筹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45家成员单位也明确专人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组织机制。“2”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年度考核中的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指标。“N”包含制定出台的49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性文件和配套文件,多领域协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同步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季报制度,强化日常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保障工作的连续性。
三、发挥平台优势,大力实施信用监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和系统性的工作,为提升工作效率,并保障各部门产生的信用信息能得到有效应用,巴南区搭建了“信用巴南”“信用监测”两个信用信息系统,实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全覆盖,信用信息跨地区、跨部门互联共享。截至目前,系统共记录市场主体9万户,信用数据199余万条,全部实现A/B/C/D分级分类监管,为全区各部门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赋能。一是持续推进信用承诺制,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企业“来回跑”现象大幅减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今年1-7月,巴南区告知承诺办件61450件次,新增市场主体10582户。二是大力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先后在生产、税务、交通等16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并形成具体案例。三是开展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截至8月底,巴南区在信用平台累计查询企业25980次,触发1273次,反馈奖惩措施1273次。通过不断对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共享、整合,为加强信用监管、优化政府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探索“信用+”应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巴南区高度重视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数年来,不断引进多家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巴南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与市场化应用有机结合。一是依托“信易贷”融资平台,率先建立了“信易贷”月度推荐企业名单常态化机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信用良好的优质企业,今年截至7月底,巴南区共有1032家企业和4家金融机构完成入驻,累计获贷约15亿元。二是依托银税互动服务平台,以企业纳税信用等级为授信依据,将纳税信用成功转化为企业融资资本。截至6月底,巴南区“银税互动”贷款余额已达4亿元,较年初增长约1.4亿元。三是设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缓释补偿基金,对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及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产生的贷款损失提供风险补偿。截至目前,巴南区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贷突破2亿元,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约4266万元。同时,巴南区积极引导金融服务机构,重点支持信用贷款投放,开展金融机构进园区、进企业活动,截至目前,辖区银行机构已向1.36万户小微企业融资210.24亿元,极大提升了区内企业信用价值获得感。持续十年不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9月末,巴南区涉农贷款余额达117.62亿元,较年初增长26.59%;巴南区农户贷款余额达29.81亿元,较年初增长22.76%,其中信用村农户贷款余额达5.09亿元,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之初增长了24倍。
数年来,巴南区对标国家和市级的决策部署,用国家和市级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来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下一步,巴南区将继续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和市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保持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坚持信息共享,加强部门协同,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群策群力,并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同时,加大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与市场化应用进一步有机结合,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信用市场环境,为巴南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信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