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发布信用建设示范区典型经验(一)
  • 当前位置: 首页    信用动态

目录


广东深圳:全面推进“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建设


广东佛山:信用“软实力”筑起营商环境“硬支撑”


重庆铜梁区:信用引领 营商环境谱新篇


河南南阳:以“信”立城 为高质量发展筑


浙江衢州:守正出新 千年古城焕“信”颜


浙江宁波:筑牢“基础桩” 开辟信用监管新路径


上海普陀区:信用赋能助力区域高效能治理


上海徐汇区:深耕信用“试验田”打造“典范城区”新样本



广东深圳:

全面推进“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建设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初心和使命,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和市领导关于构建“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的指示精神,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用监管机制改革,着力健全信用应用机制,持续深化诚信宣传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信用数据筑基,率先打造统一社会信用平台


一是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全覆盖。实行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平台、同一目录”归集机制,2020年修订《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后,信源单位已覆盖全市行政单位与公用事业单位共73家,信用子目录约630个(其中涉及自然人的信用目录项有348个),归集企业、自然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信用信息超过22亿条,其中含609万家市场主体(含注吊销)8.8亿项信用信息;1,859万自然人的14亿项信用信息,实现“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全覆盖,将分散在多个部门、多个业务系统的碎片信用数据有序归总。


二是打造信用平台先行地。建设深圳信用网为一体化信用服务平台,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公示涉企信用信息,平均每年访问量约2亿次,信息查询量约1亿次,百度搜索量全国第一。2020年企业信用报告下载量达32.1万份,累计下载量达58.63万份。2020年12月底正式上线个人公共信用报告,展示政府部门归集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全市年满18周岁的深圳市民(包括户籍在深圳、办理了深圳市居住证或在深圳购买社保的)共计981万人都可通过“一网三端”(信用网,i深圳app、微信、支付宝等手机端)及线下窗口的渠道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截至2021年7月份查询总量共计30.96万次。


三是加强与金融征信数据交流共享。与百行征信、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7个相关机构签订信用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在信用数据共享服务中小微企业贷款、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信用数据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积极推进深圳市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探索设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公司,承建以政府数据为主、地方性信贷数据和商业性数据为辅的统一的社会信用服务平台。


二、完善信用法规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全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已出台《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已完成送审稿稿,即将报市人大审议。二是逐步完善配套制度。出台了信用数据归集、政务诚信、信用修复、联合奖惩、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覆盖信用监管全流程的制度文件。已经制定出台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修复办法,全市层面的信用修复工作指引;印发了加强全市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起草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的工作方案,全力落实国务院告知承诺制改革部署;发布地方标准《公共信用信息编码规范》及《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规范》,在全国率先出台《信用服务业分类及编码规范》团体标准。


二是充分发挥信用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疫情期间,印发《关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进口冻品疫情防控信用信息归集应用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方面新增疫情防控信用信息目录,做好相关信用信息归集,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信用扶持力度、推行网上信用修复,延长滚动年报公示时限,开展信易贷等措施,帮扶市场主体在疫情时期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信用约束规范化长效机制。组织对全市已出台的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措施进行清理规范,依法依规推动奖惩系统对接,将信用奖惩措施应用于行政许可、评优表彰、资助奖励审批等业务办理环节。


三、涉企信用信息高质量应用,全面推进信用监管机制


深圳市场主体数量大、企业数据含金量高,在丰富信用数据资产的同时,也给企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全市已经在税务、工程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市70个监管领域已出台相关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管理办法,或进行了分级分类评价,并将分级分类结果实际应用到各领域的监管工作中。市市场监管局建立了5个维度,63项指标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对全市223万企业综合计分,进行信用风险分类,按照风险从低到高分为A+、A、B、C、D、E六个等级,首次在公示信息抽查中应用,按照风险等级不同,对应不同的抽查比例,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高风险企业问题发现率达89%,有效提升监管精度。构建“虚假登记企业”专项模型,实施定向抽查。推进全市联合奖惩系统建设,制定联合奖惩事项清单,依法梳理应用规则并嵌入各部门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自动实施联合奖惩。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活动深入用信,在开展财政性资金资助、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工作时,信用信息核查已作为必经环节,核查信用主体超过122万家。


四、市区共建打造"信易+"生态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在市政府引领信用工作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各区结合实际开展特色信用工作,制定守信激励政策,以应用为落脚点,深入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制定守信激励政策。市医保局开展全国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福田区印发全国首个政务服务信用审批实施办法,打造深圳市信用审批示范大厅,大力推行政务服务信用审批改革;罗湖区制定政府合同履约“星级评价”信用体系以及合同履约监管绩效指标评分标准等多项举措,填补了国内政务领域的制度空白;南山区获批全国唯一一个区县级知识产权信用体系试点;宝安打造“一街道一亮点”的诚信示范点创建模式,为全国首个社会信用标准化试点,全国首推社会组织公共信用信息报告,率先推出‘诚信+出租屋’工作模式,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前海持续打造信用创新策源地,建设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开展广东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首创实施“诚信+法院执行”;坪山区推出“信用+执法监管”块数据治理体系项目,获评“2021年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大鹏新区依托山海资源开展“信易游”,创建全省首家旅游行业诚信自律组织。


发挥信用支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用,大力推动信用经济发展。“信易贷”平台融资服务能力日趋增强,近一年通过深圳各类“信易贷”平台累计信用放款1003亿元。指导市信促会制定团体标准《信用服务业分类及编码规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深圳市信用人才库。加大向信用服务机构数据开放力度,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以开通数据接口的形式,向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等45家单位开放数据,接口调用7932万次。



广东佛山:

信用“软实力”筑起营商环境“硬支撑”


近年来,佛山市以“钉钉子”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信用应用服务实体经济,信用建设支撑“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提升为工作主线,以平台建设、数据治理、信用监管、应用场景拓展为发力点,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归集规模达10.58亿条,59个行业细分领域实现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28个领域探索开展信用场景创新应用。


一、激活信用价值,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更方便


2016年,佛山市按照“数据挖掘信用,信用赋能金融,金融普惠大众”的工作思路,全省率先建成广东(佛山)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并升级为全省平台“粤信融”。2019年,“粤信融”被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六部委纳入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截至2021年7月,“粤信融”注册企业141380家,撮合银企融资对接20557笔,融资金额达2249.79亿元,在全国261个地级城市中发放贷款总额位列第二。


(一)“搭桥修路”连通“信息孤岛”。“粤信融”平台着力于搭建信息高速公路,打通原始数据生产者(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提供者(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信用信息使用者(商业银行)三者之间信用信息的共享路径,畅通信用信息从生产到应用全链路,以大数据、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为支撑,持续丰富信用融资产品,市信用平台累计推送47个部门9119万条数据至平台,实现企业社保、纳税、公积金、水、电、气、仓储物流、知识产权等数据全覆盖,有效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信用画像提升银企对接质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根据价值密度差异,赋予数据不同权重,实现对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精准信用画像。经企业授权后,银行可向“粤信融”数据库查询企业信用信息,支撑银行信贷决策,提高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贷款可及性。2020年,“粤信融”新增注册企业74835家,新增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约18倍,全年撮合银企融资对接8914笔,融资金额948.90亿元,融资金额同比增长167%。


(三)创新金融产品普惠中小微企业。佛山辖内38家金融机构入驻平台并发布融资产品369个,其中防疫期间发布 “抗疫贷”产品34个、“复工复产”信贷产品13个,累计为防疫企业发放贷款超25亿元,助力企业抗疫、复工复产融资金额达76.9亿元。筛选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进入培育池进行专项管理,金融机构面向“入池”企业开发针对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在贷款期限、额度、利率和信用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开发企业走访管理系统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贷款落地率达38%。建设企业银行结算账户备案管理系统,企业开户时间由原来的10天缩短至1天。搭建稳企业保就业平台,通过“粤信融”向银行机构推送重点企业1942家,银行全部对接并授信总额277亿元,有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


二、力推信用监管,诚信企业发展环境更宽松


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企业问题发现率由改革前的17.6%提升到86%,对守法经营市场主体的实地检查率比改革前减少83%。佛山市“人工智能+双随机”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首批十大“放管服”改革典型案例复制推广,是全国10个经验做法中唯一的地级市经验项目。


(一)统建监管平台,聚融涉企信息让监管夯实有力。建成覆盖市、区、镇(街)三级的市场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通省市场监管局数据库涉及佛山数据的共享通道,全面整合各部门涉企数据,共收集、清洗、校验市、区两级超100个部门的登记注册、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处罚、投诉举报、法律诉讼等各类涉企数据共1.5亿条,组建共计424个项目类别的全量数据资源库,为利用大数据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研判提供强力支撑。


(二)构建分类模型,智慧分析预警让监管无处不在。运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建设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识别能力。通过对全市市场监管历史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市场主体违法失信行为特征,寻找影响违法行为发生率的因子,最终筛选出存续期、股东认缴出资额、用工人数、行业类别、认缴注册资本、纳税金额等12项关联度较高的因子,以此作为计算违法失信行为概率的基本要素,构建风险研判数学模型,自动识别定位高风险市场主体。通过构建风险研判模型,只需一键点击,3分钟内即可完成筛选识别工作。


(三)突出靶向筛查,精准执法检查让监管无事不扰。制定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计划时,运用风险研判模型,提前筛查出高风险市场主体,对风险高的领域、行业和市场主体加大抽查力度,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可适当减少抽查,以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实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


(四)实施风险预警,前移应用场景让监管更有温度。将人工智能监管进一步延伸至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持续提升相关领域监管效能。打通市场监管服务平台与12345投诉举报系统,对全市消费者投诉举报数据进行分析,自动研判出侵犯消费者权益风险点及风险集中地域或所在行业,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对经营者发出行政提示,做好警示教育工作;对消费者发出消费提醒,做好事前预警;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推送消费风险分析报告,提出加强监管的意见建议,以信息化推动市场监管现代化,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重庆铜梁区:

信用引领 营商环境谱新篇


铜梁区坚持“放管服”改革,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制度保障、平台建设、信用监管、信用应用、诚信宣传为五大着力点,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不断开创新局面、迈出新步伐、谱写新篇章、展现新风貌、塑造新形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点,开创信用建设新局面


铜梁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对照国家和重庆市各项部署,制定出台了包括规划、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实施方案等30余个社会信用体系指导性文件。建立铜梁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双牵头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政府专项资金,有序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二、以平台建设为支撑点,迈出数据融合新步伐


依托“重庆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铜梁子系统,建立信息归集、查询、联合奖惩、公开、修正、数据统计等模块,开发“信用承诺”新功能,推动一体化业务办理水平再提升。出台包含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表彰奖励、行政检查、行政确认等1407条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清单,推进全区32个信用共建单位信息归集,共促信用数据深度融合。


三、以信用监管为着力点,谱写营商环境新篇章


(一)扎实推进告知承诺制,夯实减证便民之本。制定铜梁区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涉企经营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建立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依托市级告知承诺系统,对接承诺事项与证照库、“双随机、一公开”、部门执法系统等业务系统,形成承诺+信用核查+监管+奖惩工作闭环,进一步解决企业和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切实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事前”监管水平。


(二)全面开展分级分类,铸就信用监管之魂。在税收管理、企业环境信用、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建筑施工等34个领域建立信用评价及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长效机制,实现监管领域全覆盖。创新开展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领域、旅馆业信用监管,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对市场主体实行综合量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切实提高建筑施工领域和旅馆业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创新开展烟草行业信用监管,建立1个信用监管总纲、3H(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1个市场监管工作细则为核心的“1131”信用监管工作体系,构建起以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经济调控等“三位一体”的卷烟市场监管新模式,不断提升烟草领域监管效能与水平。


(三)依法实施联合奖惩,稳固事后监管之效。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重庆市社会信用条例》,落实奖惩措施。将信用信息嵌入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政务办事流程,实现在线信用核查,实施联合奖惩。自2018年以来,铜梁区实施信用查询151593次,实施联合奖惩4425次,事后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四)强化政务诚信建设,筑牢营商环境之基。通过召开区长办公会、政府常务会等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展“清钱、清房、清地、清人、清树”专项行动,积极化解存量问题,杜绝“新官不理旧账”。扎实推进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理,通过完善清偿计划,完成所有账款清偿,且无新增拖欠账款。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机制,出台《铜梁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工作流程》,明确兑现条件、流程和时间节点,确保优惠政策按要求规范兑现。


四、以信用应用为落脚点,展现惠民便企新风貌


铜梁区积极探索,创新“信易+”产品,打造多种信用应用场景,全面提升便民惠企能力。


(一)信用+政务服务,加快办理提效能。在商事登记、市场准营、许可证办理等53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建立全信任审批、非核心要件替代审批、要件后补式审批的等容缺受理机制,打通网审平台办理通道,实现线上承诺、线上查询、实时公开,推进审批流程集成创新,大力提高行政审批实效。通过该项信用措施,平均可为企业节省1个月办件时间。目前,通过承诺制信任审批工作累计办理事项1.8万件,并在“信用铜梁”网站全面公开承诺信息,切实推进行业自律。


(二)信用+招标投标,信用良好享优惠。在招标过程中,建立推广使用信用报告制度,明确信用评价等级为BB级以上企业按相关等级享受履约保证金减免优惠政策,自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为100户市场主体减免履约保证金651.39万元。“信用+招投投标”成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创新场景应用的新模式,极大优化了市场营商环境。


(三)信用+创新服务,精准发力惠民生。依托重庆市“信易贷”平台,与区内12家金融机构实现系统对接,对接银行可在贷前审核、贷后跟踪等业务中从平台查询调用37类企业信用信息,2021年1月-6月,129家企业通过信易贷平台获得贷款1.67亿元。全国首创“能源贷”,建立大能源数据平台,归集全区市场主体水、电、气相关信息,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用能数据,对能源使用状况表现良好的市场主体开展无抵押、无担保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建立起“政府+企业+能源+金融”的新型信易贷生态圈,成功发放首笔72.9万元信用贷款。2020年以来,“知识价值信用贷”“商业价值信用贷”“银税互动”“电力贷”等24个纯信用信贷产品发放贷款16.75亿元。


(四)信用+文化旅游,市民消费更安心。制定铜梁区安居古城景区“渝信码”推广实施方案,归集景区内300余户市场主体信息,自动生成对应信用报告,开展信用评价和智能画像,构建集信息归集、分析、评价、展示和服务评价、投诉举报等于一体的惠民利企信用服务体系,引导市场主体诚信经商,构建放心消费旅游环境。


(五)信用+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助振兴。开展信用村、信用户等示范创建工作。制定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标准,积极推动各涉农银行评定结果互认,为信用户提供一定的授信额度,对信用村实行“专人专办、绿色通道”,并实施最低利率优惠政策。全区共评定信用村35个,信用户2175家,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5815.62万元。


五、以宣传教育为切入点,塑造诚信文明新形象


宣传贯彻《重庆市社会信用条例》,依法依规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诚信宣传“五进”活动,增强群众信用意识,营造诚实守信浓厚氛围。选树诚信典型,争做诚信公民,传递诚信能量,树立诚信风尚,塑造诚信形象。


下一步,铜梁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紧跟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步伐,抢抓机遇、奋力而为、守正创新、彰显特色,推动铜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河南南阳:

以“信”立城 为高质量发展筑


南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建章立制、优化营商环境、信用监管、信用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城市信用水平大幅提升。


一、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全力夯实信用根基


(一)完善制度建设。陆续制定了《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南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南阳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重要制度文件,夯实了信用制度基础。


(二)开展诚信教育。围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食品安全宣传周、“7·5”网络诚信宣传日、“信用宣传周”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组织信用专题培训,多次召开信用专题新闻发布会,“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在全市蔚然成风。


(三)狠抓信息归集。南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平台与国家、河南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接,实现市直部门和县、区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具备对全市社会信用信息的归集、整合、分析和管理等功能;开发了自动化联合奖惩系统,与国家、省联合奖惩系统完成对接,实现了对全量守信名单和失信名单信息的实时访问,将信用信息嵌入招标投标、政府采购、政府性资金项目安排、国有土地出让、评先评优、融资授信、行政审批等领域,有力发挥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作用。目前,南阳在实现国家信用信息目录和省信用信息目录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归集企业社保、纳税、公积金、水、电、气、仓储物流、知识产权等信用信息,归集数量达7.36亿条。


二、夯实信用监管基础,充分发挥信用效能


(一)深入推进“信易贷”。一是依托平台开展信易贷,南阳充分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河南省“信豫融”平台(南阳站)和本市“宛美e贷”平台三个平台开展“信易贷”推广。截至目前,各平台累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35家,获得信用融资服务的中小微企业达到4471家,授信额度244亿元,获贷金额108亿元。其中,南阳市“宛美e贷”平台,将市公共信用平台与南阳市信用联社信贷系统对接,共享市信用平台法人信息核验、企业基本信息验证、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27类信用信息数据,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模型设计、客户信息交叉验证。二是不断完善风险缓释、担保增信等支持政策。出台了《南阳市中小微企业贷款周转金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构建企业还贷风险缓释机制和增信担保机制。三是获得信用融资服务的中小微企业稳步增加。建立了守信企业白名单推荐机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贷款需求的优质企业,支持银行对入驻企业优先授信。


(二)加强信用监管。一是发布适用信用承诺事项清单,2020年以来,南阳市梳理发布了适用容缺受理,审批替代和证明事项告知型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覆盖40个部门共108个领域。二是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在全市推广应用审批替代型、证明事项告知型、容缺受理型、主动公示型、行业自律性、信用修复性六类信用承诺,截至2021年7月底,向省平台共享企业信用承诺及践诺信息17.2万条。三是推广信用报告应用,引导各部门在行政审批、行业准入、招投标等方面,将相关市场主体所提供的信用报告作为重要参考,同时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安装了信用查询终端设备,方便办事群众自助信用查询和打印信用报告。四是全面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目前已在税务、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41个领域实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覆盖。五是推行联合奖惩应用,将联合奖惩系统全流程嵌入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截止目前反馈联合奖惩有效案例1千余个。六是开展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通过网站、窗口、手机APP等多种方式,为社会主体提供便利的信用修复服务,2021年共处理信用修复申请224条。


(三)力推政务诚信。一是建立政府失信治理机制,建立完善政府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和政府失信追责问责制度,杜绝了政务失信事件的发生。二是开展清理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欠款治理,将清欠完成情况纳入市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彻底解决了政府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问题。三是建立重大失信事件预警处理机制,实施府院联动,通过构建“失信事件防范、预警、处置、回应”闭环机制,做到失信事件的早发现、早处置,2020年以来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失信事件。


三、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多维拓展用信场景


南阳在民生领域大力推进信用创新,通过为守信主体开辟绿色通道、免押金免租金等信用激励措施,在养老、医疗、家政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民生领域“信易+”创新应用。


在家政服务业领域,通过建设家政信用服务平台、建立家政企业和家政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实施排名激励等措施,深入推进“互联网+家政+信用”应用,有力促进南阳家政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成功获批河南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试点城市。


在智慧养老领域,搭建“信用+智慧养老”平台,归集全市128所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2个农村老年人幸福院、互助家园和167个民办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诚信评价信息,对养老机构和从业人员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诚信评价结果优异的养老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褒奖。


在玉雕玉石领域,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建立玉产品溯源体系,以小程序和扫码的形式提供产品溯源和真伪鉴别功能;成立由玉雕行业生产、销售企业,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及行业产业链上的其他从业者等组成的“玉雕诚信联盟”;开展玉雕行业“诚信文明经营商户”评选授牌,组织签订《玉雕诚信承诺书》,发放《玉雕诚信承诺凭证》,树立了南阳玉雕产业良好的诚信口碑和声誉。


下一步,南阳市将认真落实国家、省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信用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深入构建信用监管机制,积极探索信用应用创新,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通过信用示范区创建不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为城市发展筑基固本,为打造高质量信用引擎持续赋能。



浙江衢州:

守正出新 千年古城焕“信”颜


衢州市充分发挥独特文化优势,坚持守正出新、革故鼎新,着力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城市”和“一座最有礼的城市”,通过九大举措,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信用品牌。


一、规制水平稳步提升


高标谋划完成《衢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衢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和方向。出台《衢州市关于加强告知承诺制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办法》《衢州市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有效构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清理出60份待清理规范文件,其中保留15份,废止39份,修订6份,全面提高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二、数据质量极大改善


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纠正完成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92个,衢州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全面清零的地级市。全面创新实行“双公示”初始数源复核制,所有上报数据均要求专人按照规则进行仔细复核检查,杜绝数据源头错误以及迟报现象的发生,双公示数据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三、系统平台互联互通


通过营商环境数据仓建设,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的数据通过以按需分流的形式,与市衢融通、政企通、政策兑现、互联网+监管等20多个系统打通,使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实现共享,为信用监管机制构建、营商环境优化、信易贷等地方特色化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四、失信治理取得实效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失信约束措施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全面完成40家失信企业重点约谈、信用承诺、下发监管提示函等规定动作,台账退出率达100%。按照中央文明委印发的《关于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工作方案》要求,对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失信等10个领域开展专项治理,梳理治理措施、治理对象、治理效果,取得明显成效。


五、融资渠道不断拓展


衢融通平台先后与全国信易贷平台、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省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打通,截至7月底,累计为9080家企业完成线上融资对接17721笔,共计870.42亿元,申贷获得率高达97%,小微企业贷款占44.22%。平台通过归集227类个人电子证照数据,实现个人金融事项“一证通办”,纸质材料替代率达63.77%。建成个人、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等6大碳账户体系,并根据不同碳排放等级、碳减排中和程度,配套差别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助力衢州市绿色金融试验区改革。同时,创新了账户风险防范体系,有效甄别异常账户,截至7月底已拦截电信网络诈骗汇款93人,挽回客户损失1683.83万元。


六、信用应用蓬勃发展


持续推进府院联合“134N”模式,实现“信用码”嵌入司法执行,助力源头解决执行难。推出“信用蓝码96811消费券”活动,为“信用蓝码”群体免费发放200万家政服务消费券。创新“信用+商圈治理”,推动区县建立集即时感知、深度分析、智能监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信用智治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码上看”,基层治理“码上管”,金融服务“码上贷”,便民惠企“码上享”。今年4月份,衢州“信易贷”“信用+招标监管”等三大信用案例在全省信用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观摩评选大赛中获得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6月份,衢江区综合智治、龙游县建材市场被列入全省“信用+社会治理”试点,成为全省信用应用案例与试点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七、分级分类广泛覆盖


全面完成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项库梳理,内容涵盖全市70多个行业领域,覆盖了政府各监管部门,重点在医保、互联网、房产经纪等行业领域率先开展信用综合评价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通过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实现对高风险行业领域和高频度违法行为的有效锁定,提高对风险事件预测、防范、治理能力,着力提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精准性。


八、告知承诺闭环监管


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对81个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监管办法及规则,依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用承诺管理系统,建立了包括无证明事项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在内的承诺库,归集企业承诺信息、履约信息,关联信用主体信用记录。推动企业承诺事项向社会公布,实现信用承诺闭环监管。


九、诚信氛围日益浓厚


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宣传活动,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大力发掘、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开展诚信示范一条街、诚信示范企业、诚信示范市场等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六进”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0多场,弘扬诚信文化,诚信之风吹遍衢城大地。


浙江宁波:

筑牢“基础桩” 开辟信用监管新路径


宁波市自2002年起提出打造“信用宁波”,多年来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构建了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支撑,以共建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为关键,以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为工作重点,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主要内容的“1234”工作架构,城市信用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多项工作已形成“宁波模式”。


一、高站位强化机制保障,构建信用建设新格局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设立由市长牵头的信用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2015年在市发改委专门设立信用工作处室,并成立信用中心,研究部署和协调推进全市信用工作。各区县(市)相应设立信用办,各部门明确专门处室负责信用工作,形成市、区县(市)两级职能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加快推进信用立法,将《宁波市社会信用条例》列入2021年市人大立法预备审议项目。编制《宁波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系统谋划“十四五”信用蓝图。持续完善信用部门法规规章,在《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设置有关诚信建设的专项条款。市县两级部门围绕数据归集、共享、评价、承诺、奖惩、应用等重点工作出台各类信用政策200余个,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为高质量推动信用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3.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信用宁波”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列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信用平台建设、奖惩应用等工作列入重点改革任务,进行专项督查考核。建立区域信用监测体系,将信用监测评价延伸至区县(市),常态化监测评估宁波10个区县(市)信用环境和信用建设水平。


二、高标准建设信用平台,牢筑信用建设基础桩


1.信用平台“一体贯通”。宁波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进入3.0版,已具备信息归集、查询、共享、异议、联合奖惩、修复等“一站式”服务功能,实现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全贯通,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成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总枢纽和信用服务的总窗口。“信用宁波”网站可提供信用查询、异议、修复、信息自主上报等信用便捷服务,并实现公共信用报告与国家一致、异议修复结果与国家同步,进一步深化“功能数据一体化”。


2.信用数据“质量双升”。构建以数据清单为基,数据目录、数据治理、数据标准、数据安全系统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数据归集体系。2021版数据清单纳入市县两级104家单位1069项信用信息,覆盖国家目录全部事项,涵盖水电气、社保、纳税、公积金等特定信息事项,信源单位和信息征集范围“双倍增”。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0亿条,为2000万自然人、120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建立公共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主体全覆盖。


3.信用服务“全面覆盖”。开通信用查询、异议、修复“线上办、掌上办”,实现信用服务“零次跑”,累计提供信用服务1880万次。推出“信用报告扫码查”“企业信用名片”“信用订阅”等特色服务。开设失信治理专栏,设置线索举报栏目,接受社会举报,并流转部门处置。创新信用公示机制,公示许可、处罚、信用承诺以及“不诚信诉讼名单”“自动履行名单”等信息1236万条。


三、多领域率先试点示范,开辟信用监管新路径


1.司法执行“两项机制”全国首创。针对法院判决不执行问题,开辟了一条以“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新路径。2018年从惩戒入手,首创将全国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落地平台,实现对失信被执行人“自动识别、自动拦截和自动惩戒”。2019年探索信用激励,推出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对执行当事人在贷款、招投标领域实施信用激励。同时,创新执行信用修复机制,对符合条件当事人,提早移出名单,及早修复信用。全市案件自动履行率同比上升2.07%。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个关于自动履行机制的决定,支持法院创新推广提升治理成效。


2.行业监管“分级分类”精准施策。出台《宁波市加快推进信用“531X”工程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意见》,拓展“信用+行业监管”应用,已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税务、金融、家政、口岸、跨境电商、旅游等46个领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行业监管由粗放向精准转变。如口岸领域,将公共信用评价纳入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余家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口岸通关效率明显提升,2020年底进出口通关时间相较2017年分别压缩79.1%和90.3%,处于长三角地区领先地位。


3.跨界联动“信用协同”高效赋能。发挥信用平台枢纽作用,在审批服务、行政监管、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信用信息和产品嵌入式应用,逐步建立事前信用核查、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动奖惩的全流程闭环监管体系。目前,市公共资源交易、住房公积金、人力社保等23个业务系统8000余个事项中实施嵌入式应用,实现“信用信息自动推送、应用结果一键反馈”的智能化监管,已累计实施信用惩戒48.4万次,信用激励2.6万次,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四、全方位深化惠民服务,打造实体经济新阵地


1.“信用变现”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平台全量数据推送至宁波“信易贷”平台,支撑信用产品开发,信易贷规模达1607亿元。平台建立风险缓释机制,设立融资担保代偿基金,已为9223户小微主体共担信贷风险,获贷金额达114.19亿元。开发面向金融机构的信用工具,联合华夏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创新开发基于公共信用数据的“信易贷”产品和服务,目前已为7175户授信2.06亿元。


2.“信用承诺”实现政策秒兑付。将信用承诺、信用核查嵌入“甬易办”平台,实现“政策补贴秒兑付”。依托信用平台机制化开展信用核查,自动筛选符合政策兑付的市场主体名单,市场主体无需提交证明材料,一纸承诺、一键点击即可快速到账,构建了“核查-承诺-履约”的应用闭环。目前已实现政策兑付总金额114.9亿,惠及全市48.4万家企业和5108人,兑付履诺情况记入相关主体信用档案。


3.“信用惠民”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推出“信易游”“信易租”“信易行”“信易住”等20个信用惠民应用场景,并与杭州、厦门实现应用互认。信用状况良好的市民可享受公共自行车免押、先就医后付费等便捷服务,已累计提供信用惠民服务51万次。


五、多渠道开展信用宣传,厚植诚实守信价值观


1.持续推进“诚信建设万里行”宣传活动。市县两级部门制定宣传方案,积极开展“诚信兴商”“诚信乘车”“诚信家政”“银税互动”“诚信沙龙”等行业诚信建设主题宣传活动,推进信用宣传触角向社会延伸,让群众感知。


2.全方位展示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市信用办组织信用宁波logo和宣传口号征集活动,拍摄发布“信用宁波”专题宣传片,开设“诚信地铁专列”,多角度宣传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此外,通过网站、微信、电视、报纸等渠道加强信用政策宣贯、典型案例公示、办事流程公开,引导市民知信、用信、守信,进一步擦亮“信用宁波”金字招牌。



上海普陀区:

信用赋能助力区域高效能治理


上海市普陀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是上海连接长三角腹地的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被誉为上海的“西大堂”。近年来,普陀区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信用全方位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信用兴业”“信用惠民”“信用善治”成效不断显现。


一、持续推进信用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扩大普陀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至49家,建立以区长作为总召集人,分管区长为召集人,各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每年召开信用建设联席会议,制定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工作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分工。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信用重点工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内容,定期对信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三是构建“1+1+X”信用制度体系。明确一个总体建设方案,形成一系列重点工作行动方案,出台若干专项领域管理文件和标准规范,推动各部门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政策资金支持、表彰评优等工作与信用相结合,通过制度文件方式予以规定。


二、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力度


一是落实数据清单编制。组织区内各部门根据权责清单,开展数据清单报送(涉及26个部门478个事项),累计归集报送10.5万余条信息。二是加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数据报送。按照“应归尽归、应示尽示”的要求,制定了普陀区“双公示”信息报送办法,做到“日跟踪、周通报、月评估”。普陀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新增错误数据校验、反馈等功能,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升信息报送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积极归集合同履约信息。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购买服务、资金扶持等领域归集行政合同履约信息4.56余万条。


三、发挥政务诚信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打造集政府信息查询、信息公开申请、政策申请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用政务诚信的“率先垂范”换取社会诚信的“蔚然成风”。2017-2020年,全国县级政府“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排名中,普陀区一直位居前三甲,其中有两年排名第一。在上海市政务公开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得全市第一。二是建立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制度,形成现场服务“一次一评”、网上服务“一事一评”、社会各界“综合点评”、政府部门“监督查评”的综合点评架构,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积极推动公务员诚信建设,通过核查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征信报告等方式切实把好公务员录用信用关,依托普陀区“干部实绩考核系统”对全区处级干部进行信用监管。


四、积极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场景


一是加强政府部门信用信息查询应用。组织编制信用应用清单(涉及21个部门76个事项),新增“企业上市”、“财政资金扶持”、“上海市优秀团员”等应用事项,积极在日常监管、行政审批、资金扶持、表彰评优、融资授信等领域开展信用信息核查,查询报告共计20万余次。二是以市场化机制推动信用信息应用场景开发。率先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普陀实验室”,先行试点一批重点应用场景,征集解决方案清单500项,需求清单50项,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上海市信用服务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数据融合、应用推广等方式,吸引信用服务企业落地普陀。三是积极开展信用信息创新应用。疫情期间,为保障群众食品安全,普陀区推出“普陀码”食品安全板块,消费者扫码即可知晓商家整体信用、卫生状况等信息,鼓励商家诚信经营。


五、着力构建信用监管机制


一是开展事前信用承诺。在公共场所卫生、临时绿地许可、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业单位设立、充电设施申请等37个事项开展信用承诺信息归集和应用,引导企业和个人“有诺必践”,累计归集信用承诺及履约践诺情况14万余条。二是推动事中信用分类监管。构建公共性、通用性、参考性、迭代性的企业公共信用基础评价体系,将全区所有企业基础评价分为四个等级。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基础评价结果与部门监管信息,推动评价结果与部门监管信息结合并应用。在纳税、教育、物业、食品、养老等44个场景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比如,创新建立全国首个区级社会组织信用管理平台,将全区所有社会组织纳入平台,实现闭环管理。探索产业扶持资金信用全流程监管,对扶持企业实施全景画像、动态预警,提升资金扶持效益。推动物业行业信用信息四色分级管理、民办培训机构信用信息管理等。三是依法依规开展事后信用奖惩。积极对接上海市联合奖惩数据库,将联合奖惩名单嵌入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受理系统,形成接件受理信用自动触发机制,覆盖大厅综窗受理的331个事项,实现“逢办必查”,已累计进行4.6万多次查询。


六、大力推广“信易贷”新模式


一是率先搭建政银企沟通桥梁。普陀区在上海市率先建成“信易贷”平台,形成“一网一微一端”对外融资服务窗口。融合“信用数据+特色数据”,描绘企业信用画像,为小微企业增信,降低银行调用成本,放大政府产业政策导向。二是创新普陀特色信贷融资产品。面向重点产业,推出特色型产品,形成“智能贷”“科技贷”“研发贷”、“文创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助力产业发展。面向重点园区,推出集群型产品,为园区企业提供纯信用、优惠利率产品,优化园区服务,突出可得性。三是持续扩大平台影响力。自平台上线以来,“信易贷”平台入驻了24家银行、3家融资租赁、2家融资担保、4家小贷公司、1家商业保理,共计发布152款融资产品,累计放款达157亿元。


七、推动信用建设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推进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疫情期间,鼓励企业开展防疫物资价格自律、诚信经营等信用承诺。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型承诺。二是发布企业“信用联盟”惠企服务清单。联合辖区内园区,鼓励企业签署承诺书,以诚信经营换优质服务。三是加大企业信用权益保障力度。疫情期间,将信用修复纳入《普陀区关于进一步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九条措施》,发布信用修复实施细则。在流程规范的基础上,加快信用修复初审速度。



上海徐汇区:

深耕信用“试验田”打造“典范城区”新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徐汇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品格,诚信成为建设“卓越徐汇典范城区”的重要支撑。迈入新发展阶段,以创建第三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抓手,徐汇着力推动信用价值化、信用信息化、信用资源化和信用工具化,打造新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徐汇样本”。


一、谋定快动,织密信用体系“制度网”


徐汇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的各项要求,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2012年以来,徐汇先后制定《徐汇区2013-201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徐汇区贯彻落实


跨入“十三五”,徐汇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率先启动徐汇信用子平台建设,夯实信用信息化基础;定期召开区联席会议,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每年制定下发《徐汇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分步推进各项任务落地。2017年,徐汇以《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为引领,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徐汇区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嘉许制度及优待政策(试行)》等一系列信用制度举措。依据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徐汇快速响应,完善本区信用修复流程机制,系统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21年7月,区委审议通过《中共徐汇区委关于激活软要素提升软实力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彰显徐汇作为的实施意见》,把诚信价值写入文件,把建设诚信、守序、互助的法治之区作为未来徐汇的发展目标,徐汇信用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聚智汇能,扩充信用信息“数据池”


信息归集是信用工作的基石,徐汇不断丰富信用数据资源,筑牢信用数据底座。升级新版“三清单”目录管理,上报3万余条区级“双公示”数据,落地徐汇全区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存储4万余条法人主体信用承诺,数据总量稳步提升。全面覆盖部门事项,数据归集涵盖全区32个部门605个事项和全区6.5万法人信用信息,信用数据覆盖面应覆尽覆。深化合同履约和法人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归集5万余条政府采购、住房和城市建设、金融等领域合同履约信息,持续破除信息归集壁垒,依托区大数据中心、区税务局、各街道镇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实现水电气、纳税、社保、知识产权六大领域信用信息归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信用平台落地1万余条知识产权登记信息,3000余条水电煤缴费信息,信用数据类型不断延伸。


数据的落地只是第一步,只有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发挥信息的价值。徐汇积极推动信用数据共享,将信用数据“引进来”的同时,也让更多数据“走出去”。区信用子平台与区大数据中心已实现对接共享,并向区大数据中心实时推送信用修复、失信企业、应用事项查询情况等数据,完善区域体征指标体系,提升两网治理能级。各部门间信用信息壁垒持续破除,累计开通43个部门账号,平台数据向部门全量开放共享。内部信息渠道打通的同时,外部数据源也在持续拓展,徐汇积极调用第三方力量,市场化信用数据合作,并为全区23家银行开通数据共享权限,助力银行精准描绘企业画像,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强化信用贷款风险把控,促进信用社会健康发展。


为更好发挥信用信息价值,提升数据服务能级,徐汇着力将信用子平台打造成为联通信用信息归集和功能开发的关键一环。2018年徐汇子平台已经实现联合奖惩、政务诚信、新标准三清单目录管理和双公示管理等基础功能的部署;2019年,徐汇子平台升级信息展示方式,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区域法人信用状况,通过地图分析功能展现区域信用分布情况,大幅度提升信息归集、整合、处理能力,依托区大数据中心数据开发企业画像产品,多维展示软实力、风险、历程、图谱等企业数据。今年,信用平台根据特定数据类型,开发合同履约监管模块,对相关合同的签约、履约、违约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置和分析。同时,继续升级平台信息安全保护,实现三级安全等保。


三、勇探新路,深耕信用应用“试验田”


徐汇始终把信用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工具,不断尝试和探索信用应用的新领域。


在经济增长效能提升上,徐汇积极推动信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守信主体的融资支持力度,在“汇治理”平台建设以信用为基础的“徐汇区金融服务平台(信易贷)”小程序,构建“重点看信用、方便找资金”的中小企业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对接31家金融机构,推出67项菜单式金融产品,强化政银企合作,打破信息壁垒,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持续推进“漕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徐汇科技金融服务站(交大慧谷)”建设,基于合同履约数据信息为企业提供纯信用“无抵押、免担保”信贷服务。以信用为支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持续彰显。


在城区治理效能提升上,徐汇积极推动信用赋能分级分类监管。比如,区市场监管局将防疫工作中创设的“沿街商铺管理小程序”升级为“汇商码”,全面归集街区小店公共信用、注册许可、行业评价、监督检查、消费评价社会舆情等数据,形成商铺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信用档案”,通过扫码方便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进行查询商铺信用信息,为公众了解商铺基本情况提供便捷渠道,也为沿街商铺强化自律提供外部监督手段。以信用为支撑,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上,徐汇积极推动信用服务“放管服”改革。结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深入推进“信用信息+政务服务”,将企业信用信息嵌入预审和备案、政策扶持等流程,在环评、消防、民防15个领域中应用信用承诺,推进“信用越好,审批越容易”模式。首创24小时自助服务,通过人脸识别、身份证读卡、随申办APP、法人一证通等多种认证方式,在30秒内完成一份公共信用报告的自助查询和打印,让办事者“想办就办”。以信用为支撑,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在内部管理效能提升上,徐汇积极推动信用助力良好风气营造。深化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出台《徐汇区关于加强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公务员“进口关”诚信筛查制度、公务员诚信报告制度等,将诚信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以公务员诚信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将信用嵌入评优评先,在产业扶持资金管理、高技能人才评选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对信用良好的法人主体予以优先推荐,发挥诚信的正向激励作用。以信用为支撑,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持续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