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功能全上线,市县全贯通”的要求,今年上半年我省已基本建成全省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加快信用在行政领域、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应用。特别按照省政府数字化转型第七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以“信用+联动”十大场景应用,加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再上台阶。
信用场景应用推进情况
一、加快制度创新
公共信用应用以行政领域为突破口,在审批服务、行政监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和其他政务事务等五大领域,对应不同应用场景,设置信用数据共享接口,推进公共信用与政府履职深度融合,使信用成为行政管理、社会治理重要参考依据,成为政府实施审批服务和精准监管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数据和信用产品输出和融合,推进社会化和市场化应用。
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用业务协同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信用应用探索构建守信激励通知》《浙江省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六个平台和省公共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业务协同应用的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安全生产等10个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整治》,为“信用+行政审批””“信用+行政监管”“信用+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政务事务”“信用+便民服务(公共服务)”“信用+行业监管”“信用+社会治理”“信用+风险防控”“信用+融资”“信用+政府自身建设”提供制度依据。
二、点面结合加快推进
一是“信用+审批服务”。通过对省、市、县权力运行系统、市县政务大厅“一窗受理”系统及部门自建业务系统嵌入式改造,在备案、审批、核准、资格资质认定等行政审批事项中,作为事项办理、实施联合奖惩和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的依据,结果实时反馈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已实现省级部门和地市122个审批系统(平台)接入,在已实施信用核查的168291个办件中,有22339个主体被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对1572个主体采取惩戒措施。
二是“信用+执法监管”。主要是与统一行政执法平台对接,提供查询服务和重点监管对象名单,通过事前查询,根据不同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分类监管。对信用等级较差和审批服务中纳入重点监管名单的,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提高抽查比例,实现重点监管。目前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信用查询次数累计达36万余次,推送重点监管企业37000家,抽查40562次,主体覆盖率达到45%。下一步重点是将信用数据融入到执法监管平台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形成更加精准监管对象。
三是“信用+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类事项应用公共信用产品的目的是提升服务的效率。对公积金、医疗、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信用优秀、红名单服务对象,提供优先办理等便利化激励措施。直接接入公共服务系统75个,接口调用查询次数达到685.3343万次。同时,杭州、金华、衢州、湖州将省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信息作为一项基础性指标纳入城市信用分模型,加快推进社会化应用。如通过融入公共信用分,杭州钱江分2.0版本正式上线,为守信市民提供更好的信用服务。截至2019年6月30日,钱江分累计主动授权开通人数67.19万人,查询使用493.83万人次。目前主要在舒心就医“最多付一次”、校园健身免审核、扫码乘车信用付、办公设备免押租赁、免押办理图书馆电子借阅证、公租房免押租赁、华数套餐优惠购、曹操专车钱江分用户权益等8个方面提供优惠便利。
四是“信用+公共资源交易”。主要做法是将公共信用产品嵌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政府采购云平台、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和矿权网上交易等平台系统,信用状况作为选择交易主体的重要依据或参考,对黑名单主体实施限制性措施。目前已经实现省级评标专家库公开征聘系统和省重点工程电子招标监督平台接入;11个地市54个公共资源交易系统接入,累计查询5.7万余次、反馈4万余次。下一步重点推进公共资源领域制定信用监管具体办法。
五是“信用+政务事务”。通过为部门提供嵌入或开通便利化查询等方式,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聘用、考核、任用等工作中,作为重要参考;在各类评优评先、表彰奖励工作中,对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主体,采取限制参评、撤销表彰奖励等惩戒措施。目前,“浙政钉”和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完成查询功能模块,向各单位用户提供信用查询服务,累计查询主体数量40525次。
六是“信用+社会治理”。一是由信用平台列出重点信用监管对象,并共享推送给基层治理四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将重点信用监管对象纳入重点走访检查范畴,并将走访结果信息反馈给信用平台。二是强化对重点信用监管对象的关联分析。由信用平台共享输出重点信用监管对象信用产品数据,以强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对基层治理重点管控对象的多维关联分析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目前,综治平台还在搭建中,近期开展与省信用平台开展技术对接,争取2019年8月份完成对接。
七是“信用+风险监控”。主要是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以数据共享模式与信用平台实现对接,通过信用主题库获取信用数据,开发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监测模型。“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正在改造升级中,预计本月开展技术对接,2019年10月份开始接口对接。温州已经将信用信息融入小贷风险防控中,并纳入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促进民间融资的“阳光化”和“规范化”。截至6月20日,向22个小贷公司开放24个账号、累计查询1423次。
八是“信用+融资服务”。主要是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接口嵌入模式与信用平台实现对接,接入公共管理和服务接口,探索将主体公共信用评价分和红名单作为贷款发放审核的参考。目前,积极为金融服平台信用和风控产品提供企业公共信用评价分和红黑名单,融入到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信用和风控产品中,风控产品的尚在研发阶段。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尚在建设阶段,初步计划与年底实现两个系统的信用业务协同应用。台州市已经取得经验,全市近59万家小微企业进行信用建档,归集11712万多条信用信息,并将信用信息核查嵌入全市银行的审贷环节,为缺少固定资产抵质押物的小微企业融资增信,2018年末,全市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85%。
九是“信用+行业监管”。推进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在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下,增加行业监管类和主体基础数据,构建行业信用监管评价(预警)模型,实施分类监管措施。目前,《浙江省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方案》已经印发,涉及33个部门,37个领域分批推进行业信用分级监管,要求各部门按职责分工、按时间节点开展相关工作;我委投资、节能、公管、油气等处室也在积极推进行业信用监管有关工作。
十是“信用+政府自身建设”。主要优化政府信用评价,研究政府诚信指数,梳理一批政府承诺不兑现的典型案例。研究提出了《市县政府诚信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并通过专家论证,同时对省高院提供的行政诉讼案件进行初步梳理。
信用场景的未来布局
下一步,围绕规范行政领域应用和实施六大平台对接,纵向推进地方加快社会化应用,横向推进部门行业监管应用,全面推进信用十大场景应用,深入实施信用“531X”工程,带动信用浙江建设再上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信用产品和信用数据质量
进一步扩大信用数据的归集范围,积极配合市场监管局出台公共信用信息地方标准,提升信用信息归集数据质量。不断拓展信用信息范围,继续优化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信用评价模型,为信用十大场景应用提供科学产品和数据。
二、加快与相关平台对接和互通
按照《关于推进六个平台和省公共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业务协同应用的工作方案》,能快则快,落实专人跟踪六大平台建设进度,协同研究相关应用场景和产品,确保信用产品核查嵌入或信用数据共享达到预期效果。加强技术对接服务,信用平台共享相关信息,开辟相关预警或行业评价专栏,充实公共信用评价指标。
三、加强行政领域的培训和督查
召集市县信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行政审批、行政监管等领域应用水平。定期通报省级部门和地方事项应用和反馈情况。
四、纵横推进拓展信用应用
横向重点推进省级部门建立行业信用评价(预警)模型,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纵向推进社会化应用,构建守信激励的诚信氛围。
五、加强场景应用典型案例归集
加强对各地、省级有关部门信用协同应用经验的总结分析,及时归集不同领域典型案例,通过评选,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相关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