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在开幕式上,来自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城市信用高质量发展发表主旨演讲。
陈文玲:构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保障
构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保障。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这里把现代信用也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基础制度就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础性保障。现代信用体系是建设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能够正常发挥机制性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性保障、根本性保障,所以构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基础性制度和基础性保障。 中国推进现代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是快的,力度是大的,而且各地政府、城市是重视的,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加快构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使现代信用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长周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评价、信用产品、信用手段、信用价值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以及制度供给。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现代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提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效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永续的保证。 要加快社会信用立法。在立法层面,将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等融合于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下,明确规定信用信息的底线、红线和例外条款。 同时,构建现代信用体系与推进数字经济结合起来,把信用信息的使用和大量数据的使用作为信用产品的重要资源和原材料,使更多市场化的信用产品走向市场。
门立群: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体系 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小微企业是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我国中小微企业近年来面临较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指导下,深入推进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建设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通过各个省级节点,连接地方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以基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的700多亿条公共性信息和国务院发布的《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国办发〔2021〕52号)的通知明确要求归集的社保公积金等信息,直接或间接向全国范围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共享查询服务。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为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金融机构导流,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高效触达。
一年多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深入贯彻落实52号文件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相关工作,取得新的积极成效。
一是信用信息归集质效双提升。国家平台总对总,新增接入市场监管总局、人社部、住建部、最高法、知识产权局等提供的市场主体注册信息,社保、公积金、司法判决、商标专利等高价值信息,为提升信用信息应用服务水平夯实了数据基础。
二是一体化融资平台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我们印发了平台接入、数据服务、授权管理、安全指南等系列标准规范,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推动一体化融资平台网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到目前,已经连通了31个升级节点,160多个地方融资服务平台。
三是信用信息共享服务量翻倍式增长。截止到2022年底,一体化融资平台网络入驻的金融机构达2.2万家,国家平台提供信息查询服务近6000万次,周均访问量超百万次。
四是服务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突破10万亿。一体化融资平台网络累计注册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1920万家,实现融资规模15.1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超过3万亿。
实践表明,便捷高效的信用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是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科学路径,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完善全国中小微企业融资一体化信用服务体系,促进信用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畅通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涉企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有效降低公共数据共享应用成本。进一步强化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扩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全面归集、高效整合、有序流通和安全共享,持续提升信用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探索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融合应用,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效能。深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化共享应用,探索隐私计算、联合建模等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在安全可控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信息共享壁垒,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性信息与金融信息融合应用模式,建立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全生命周期信贷管理和风险监测预警提供参考支持,进一步提升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效能。
三是不断健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持续流向实体经济。坚持公益性原则,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为总枢纽,连接、对接地方各级融资服务平台,构建汇聚信用信息、连接金融机构、融通资金需求、直达中小微企业的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平台合力、数据合力、服务合力,加快实现全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全覆盖,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性,促使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
下一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指导下,扎实推进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为助企纾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信用力量。
吴小雁:开创城市信用建设新局面尚须“突出三化”
全国信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呈现七大趋向,其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开创城市信用建设新局面须突出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
2015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联合启动信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先后批复了三批62个示范区,目前第四批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中。近年来信用示范区创建呈现批复数量趋“增”、地域分布趋“广”、评审内容趋“实”三大特点。
近年来,信用示范区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呈现出“七个更加明显”的良好态势,在助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以诚信作为判断品行优劣重要依据被广泛应用更加明显。通过示范创建,诚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招聘、选拔甚至相亲交友、商务合作等诸多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诚信来衡量判断个人品行。比如很多地区的公务员招录明确失信人员“一票否决”等。
二是信用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渠道更加明显。各城市持续完善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搭建“信用桥”,畅通“信息渠”,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添动能,促进企业和城市共生发展。比如北京市16家试点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线上化”贷款产品,有效满足大量“信用白户”融资需求。
三是信用建设支撑城市战略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各城市结合战略定位,以信用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比如,郑州市将信用管理体系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布局。重庆铜梁区通过推行承诺制信任审批等举措,营造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
四是信用手段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作用更加明显。各城市创新推行“信用+基层治理”,以信用管理赋能社会治理。比如,威海市通过召开诚信议事会等活动,持续以信用建设“一根针”,穿引基层治理“千条线”。安徽岳西县推进“美丽乡村+信用”等系列活动,推行“小板凳谈心”等基层治理品牌,凝聚“信用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五是信用监管提升行政监管效能作用更加明显。各地探索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依法奖惩全链条新型信用监管模式。运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开展信用监管已全面铺开,市场监管效能有效提升。比如宁波市在税务、金融、家政等46个领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行业监管由粗放转向精准。
六是信用应用便民惠企作用更加明显。各地推出“信易+”服务多元场景,强化信用服务的便民惠企质效,使市民在细节中感受到信用力量。比如大连推出“信用+产业”等百余项“信易+”应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注重跨区域联动,推动旅游、住房、租赁等领域“信易+”互通共享,人民群众可跨城享受守信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七是信用法治化基层探索助推我国信用立法进程作用更加明显。目前已出台或正研究出台信用地方性法规的省区占80%以上,为国家信用立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实践基础。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信用立法渐行渐近。
当前,城市信用建设已从被动接受、外在约束,转向自愿自觉、主动创新,形成制度、实践、法治、文化、技术等系统化发展局面。下一步,信用示范区创建须坚持目标导向,重点“突出三化”。
突出社会化,让信用成为维护城市良好秩序的“必需品”。城市信用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引领,更需要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公众、新闻媒体等众多主体共同参与,要把“信用无价”的理念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培育优秀信用文化,讲好城市信用故事,涵养良性社会生态,使信用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干事创业的重要精神力量。
突出法治化,让信用成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硬支撑”。随着社会信用立法的推进,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城市信用建设的制度设计,要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穿到宏观政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提升信用建设法治化、规范化程度,更好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信用生态夯实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坚实基础。
突出数字化,让信用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新基建”。社会信用体系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城市信用建设要着眼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水平竞争,着眼市民高品质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完备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丰富信用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信用监管智能化水平。要强化信用体系在数字经济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高质量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字化。
郑永年:将信用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进行探讨
建设信用体系,一方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如何去改善社会信任,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第一,加大发展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经过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促成了8亿多人口的脱贫,这是我们制度的优势。下一步,我们要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之上,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之上,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社会总体高信任、社会信用的基础,如果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很难有这个基础。第一方面是要加大发展,发展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第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非常重要,社会信用要用制度来保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新加坡是一个高信任、信用的社会,主要做法是把西方的最佳实践法治跟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儒家文化是最讲社会信任的价值体系。 第三,实现人的现代化。二十大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人的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因素。我理解,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三个层面的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将信用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进行探讨,极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