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专特精新”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
  • 当前位置: 首页    信用研究

核心提示:应当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切入点,打造以信用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创新成长的一体化公共服务新基建,破解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补链强链,同时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创新探索经验。



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科技进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成为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的关键。其中,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为此,笔者认为,应当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切入点,打造以信用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创新成长的一体化公共服务新基建,破解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补链强链,同时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创新探索经验。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实现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民营企业以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企业数量,是中国经济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明显,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典范,是其中极具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是我国科技、产业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作为“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独门绝技成为行业翘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具有“小巨人”特征的中小企业和各种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隐形冠军”,是针对供给侧补链强链的具体举措,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支点。


为什么要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


1.放水养鱼,政策密集

自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发展方向,2012年国务院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以来,政策供给侧不断推出“放水养鱼”利好。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近一年来,相关政策举措更加高频密集。从2020年7月工信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2021年1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1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1年7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提出了支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部署。其中,《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以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使命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从宣布设立到开市仅用74天的速度,更显政策供给端决心和力度。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新的瓶颈

政策供给侧不断发力,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又成为瓶颈问题。2016年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提出“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能力建设”。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体量和强劲发展态势相比,与政策供给侧改革协同联动要求相比,平台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公共服务新的瓶颈。目前,全国共有11.3万家“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3.7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有727家)、596家单项冠军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发展,政策、技术、市场和社会的创新协同,平台载体等硬基建和标准机制等软基建的协调联动,就成为双循环新格局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和资金链衔接的“梗阻”环节

中小企业生态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特点,存在着专精特新政策的统筹推进与我国对中小企业管理多部委“九龙治水”的矛盾,中小企业公司现代治理的短板与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错位,政策供给侧改革落地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资源配置的扭曲,创新要素在创新链上跨部门、跨领域流动的体制障碍,科技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与知识产权保护条块壁垒的冲突,营商环境在不同区域、行业间的差别而形成的逆淘汰现象等堵点痛点问题。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A股上市)分布于五大行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中高端制造。


“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布前五大省市: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上海。(见图1)


1642779928(1)


图1 “小巨人”数量TOP10省份(数据来源:工信部网站)


4.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解决产业“卡脖子”突破口国家战略选择的同时,其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依然严峻。其中,融资难融资贵就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首个痛点难点问题,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中小企业经营有五个风险”。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分析认为,政策和行业风险、企业经营状况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资产存续期状态风险、回款资金账户风险等五大风险,直接影响其获得金融支持有五个困难:没有庞大的资本金、贷款来源成本高、没有无限获取增加资本金的来源、缺少专业的风险防控管理人才、社会信用和国家信用缺失。从全球金融创新和产业革命的进程不难发现,这些困难用前三次工业革命对应的金融渠道和金融模式都无法克服。传统金融体系下,风险偏好和授信成本直接制约着缺乏主体信用的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前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小企业数量、规模都不是很大的时候,只要解决好大中型主体企业的金融需要,经济社会就可以稳定发展。而当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涌来,中小微企业已经蓬勃发展成为任何一个产业生态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和节点,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金融体系对其金融需求满足和覆盖实现的程度,将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根基。各国政府、金融机构都在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付出努力,但成效显然不明显。


何以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


1.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现代金融业的基石。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以金融征信为重点的信用体系建设,我国正在建立的是包含经济交易信用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在内的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和“四个自信”的充分彰显。自2014年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发布,全面开启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幕。目前以“信用中国”为服务窗口的信用信息共享共用的全国大动脉已经贯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这对于增进社会诚信、破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都发挥了市场经济基础工程的重要作用,为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开展差异化监管和精准服务提供了基础性信用制度支撑。


2.信用体系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现代治理体系的韧性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

信用体系成为现代治理体系最具韧性的抓手。首先,实现多元跨域全过程治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开放性结构的构建,横向看,打通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三个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次级体系;纵向看,“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其次,信用奖惩机制可以实现四种手段的跨界跨域组合,即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和社会性手段,赋予现代治理多维弹性空间。


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牵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同频共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创新协同,需要银行、信托、担保、保险、融资租赁、风险资本以及担保、评级等中介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需要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创新生态的培育。信用体系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破解,提供了治理抓手和机制保障。


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望最先获益于数字金融发展


有调查表明,“九成多小微企业是贷款白户,从未获得过贷款”。中小企业“缺信用”“缺信息”,信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信用风险识别难,信用定价难,市场缺一套能覆盖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


中国数字金融创新走在了全世界前面,例如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线上投资和央行数字货币,特别是“310”信贷模式(即3分钟申请,1分钟到账,期间0人接触)。数字金融创新有潜力帮助经济活动和金融服务实现“三升两降”,即扩大服务规模、改善服务体验、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并控制风险。数字金融本身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结果,而中国的数字金融的起点应该是支付宝,最初要解决的就是线上信任问题。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具数字化优势,是产业互联网生态中最活跃的主体。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思说“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引申一下,金融革命,又得等待技术革命。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信任模式,也从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开始进入系统性信任阶段。只有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面向产业生态建立一套围绕中小微企业的新的信用管理体系,并基于这个信用体系提供金融服务,才能补上这个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金融短板,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提供了系统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独门绝技成为行业翘楚,一直是产业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主体。与广大中小微企业相比,最具数字化优势。能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必须达到一个标准,就是“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此外,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区发布状态来看,恰与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发布有很高的重合度。天时地利人和,专精特新企业获得信用加持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有望最先获益于数字金融发展。


建立什么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


1.新基建的战略定位


新基建将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关注焦点,从破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入手,通过信用工具、平台和机制的创新,打造以征信平台为核心的,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创新成长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新基建既包括共享、征信、金融平台的硬基建,也包括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标准等软基建。


2.新基建的服务功能


新基建并非创设一家新银行,而是通过专精特新创新联合体提供一个“信用采集、储蓄、增信、变现”的数字化“信用水库”。


对政府而言,通过平台对企业信用资源“聚、通、用”,破解银企信用信息不对称等关键问题,打造信用融资、直接融资基础设施升级版;对企业而言,倒逼企业珍惜信用、积累信用、挖掘信用,使信用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筹码,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树立“一诺千金”“信用储值”的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升级;对金融机构而言,在优选客户、授信核审、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动态跟踪方面获得了规模化优势,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动力和投贷能力;对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而言,形成了多维创新要素融入产业链创新链的窗口机遇。


3.新基建要率先实现的两个打通


新基建要在破解政策落地的堵点、链链衔接的“梗阻”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短板方面有所突破,首先要完成专精特新企业信用数据壁垒和政策落地与金融资源精准对接“最后一公里”的两个打通。

第一,打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壁垒。


通过政策供给侧的创新,打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数据条块、部门、体制等壁垒,促进企业信用变现。建立健全专精特新服务平台对涉企信用信息数据、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的归集、共享制度。强化信用科技、金融科技支撑的供应链金融,促进中小企业信用“资源”变“资产”,“信息”变“信用”,“信用”变“资金”,实现信用变现。


同时,强化企业自身信用资源配置能力。不论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还是绿色金融,无不是以征信技术为其底层运行架构。这就倒逼资金饥渴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利用信用机制的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应对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强化内生创新驱动的基本功。


第二,打通政策落地和金融资源精准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链,实现金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连接,赋能补链强链,打通资源要素和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最后一公里”。


对接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并对重点“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


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夯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分级分类制度和标准等基础建设,助力“靶向培育、梯度推送”的政策推进,服务重点遴选制造业中小企业,优先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搭建平行协同的资本引桥,与北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以及境外证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对接市场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积极适应“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和精准化服务等政府监管和服务模式的变革,实现政企同频共振。扫清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的“信用路障”,推动更多“小巨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对接金融产品和工具。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用+产业链”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债券、资产证券化、公募Reits等直接融资,推广应收账款的担保融资、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及衍生品等间接融资。借助大数据、AI、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信贷可得性,保障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直达性。


对接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信用信息共享为纽带,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分散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聚集组织起来,培育推进创新联合体、大中小企业配套联合体、知识产权联盟、共性技术平台,打造目标一致、内生驱动、创新协同的专精特新创新生态。


新基建的“1+3+1+6”建设模式


新基建将由一个专精特新一体化服务平台、三个库、一套服务机制、六大服务系统组成。


1.1个平台,即以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征信为核心的政府服务、资源配置和创新成长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的建设实施,不搞重复建设,只需在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基础上整合创新实现升级,也是对目前无法完全覆盖的中小微企业征信的补充。整合公共信用数据、企业信用数据资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承诺、行业信用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系列专业服务。


2.3个库,即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专精特新资金池和专精特新创新共同体


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分别采用国家级、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级分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分类,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实行企业信用承诺入库和开展企业信用分级分类和精准画像,提高政策精准性、优化创新政策工具和制度。通过大数据、信用评价等手段制作企业画像和企业标签,实行梯度培育、靶向服务、动态管理。


专精特新资金池:发挥政策供给侧改革优势,吸引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引导银行、保险、创投、信托、担保、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


专精特新创新共同体: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引入征信、评级、信息、培训、咨询、会计审计、律所、交易所等多元、多业主体加入专精特新共同体。


3.1套服务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体系、标准体系、共享机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4.平台提供6大系统化信用服务,即挖信、评信、增信、储信、修复、用信


“挖信”等前五项是企业信用资产的“收入”,用信是企业信用资产“支出”和信用价值的变现,也就是企业融资诉求的实现。其中“挖信”是对中小微企业沉睡的信用资源多维挖掘和信用价值量化,是传统采信、征信、评信的智能叠加。“储信”,是解决“数据白户”,也是信用变现前的信用积累。“信用修复”是实现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