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进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受网络虚拟性、信息不对称、监管方式滞后等影响,引发一系列的信用问题,使得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制约了进口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而信用认证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对跨境电商进口企业进行信用认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着重围绕消费者重点投诉的疑似假货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探讨如何构建跨境电商进口企业信用认证指标体系,通过第三方的信用认证,给信用优质企业增加信用形象展示的途径;也为未能通过认证的企业找到问题所在,倒逼其更加负责,从而在进口跨境电商领域营造诚信的经营环境。
跨境电商基本含义
跨境电子商务(简称“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从狭义来看,跨境电商也称跨境零售,则主要指个人消费者,对个人消费用品,通过网络等其他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国、边境范围内的卖家达成交易、完成支付、并将商品运抵境内的过程。从广义来看,也可以将跨境电商等同于外贸电商,指分属于不同国、边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进行进出口贸易中必要的环节,如商品展示、协商洽谈、达成交易、完成支付等,转移至互联网上进行,并且通过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商品送达,以完成交易的一种商业交易模式。
实质上,跨境电商是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是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流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进出口方向分为:出口跨境电商和进口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发展状况
得益于国家政策对跨境电商扶持力度加强,互联网迅速发展壮大,以及消费者对进出口产品需求增长等原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随着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的逐步建立,以及上海、宁波、杭州、重庆、郑州、深圳、广州等多地进出口试点口岸的建立,给我国的跨境电商带来无限机遇。
宁波作为浙江省的港口城市,其国际贸易规模一直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成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之后,宁波的跨境电子商务以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为主要着力点,借助保税区的传统优势,以“保税备货”为主要业务模式,同时推出了“跨境购”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跨境贸易规模预计将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3月11日,宁波保税区聚集跨境电商企业共541家,消费者遍布全国约3600万人,跨境贸易进口业务累计交易额141.37亿元,占全市跨境进口总额的75.2%,位居全国前列。
进口跨境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过程中,由于跨境电商作为线上销售常见形式,网络隐秘性、办公地点不确定性、电子交易证据时效短易被篡改、产品质量鉴定标准的不统一、跨国法律的不认同等,都导致其监管、查处难度的增大;同时监管方式滞后、监管力度不足、专业法律监管条文不够明确等原因,使得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跨境电商成为造假的重灾区。疑似售假是跨境买卖双方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共接到全国网络消费用户对跨境电商(主要为进口电商)投诉占比为12.89%,同比增长1.37%。另据宁波保税区发布的《宁波保税区跨境电商投诉举报分析报告(2014-2017)》显示,自宁波保税区跨境电商试点3年多以来,累计受理各类跨境电商投诉举报773件。从投诉举报受理数占跨境贸易成交量的比例来看,大约每10万笔跨境订单产生1件消费投诉举报;从投诉类别来看,跨境电商投诉举报以商品类为主,疑似假货问题则成为重点投诉问题。其中投诉总量居前5位的,分别为奶粉(含牛奶)、其他食品、尿不湿、保健品和化妆品,使消费者对进口电商的信任和购物信心下降,抑制进口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信用认证是进口跨境电商外塑形象、内强管理的有效途径
跨境电商行业整合期很快就会到来。海淘、代购流量红利,各类玩家相同形态下均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是不可能也不会持久的,未来信用度高的跨境电商将获得持续发展。
信用认证,通常指某些协会或信用评价机构,对申请认证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及其他组织的信用情况,是否符合某种信用监督体系和信用标准的信用评定活动。通过信用认证,可以筛选出信用优良的跨境电商进口企业,颁发信用认证证书,增加信用形象展示的途径,有利于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对于未能通过信用认证的跨境电商进口企业,可以对照认证标准,找出差距,积极改进,逐步达到认证要求。可见,信用认证是跨境电商进口企业外塑形象、内强管理的有效途径。
进口跨境电商信用认证的主要思路
从进口跨境电商存在的问题来看,核心是“疑似假货”问题。所谓“假货”,目前主要参照两条标准:第一,不符合跨境进口的质量要求;第二,销售商品与网上描述的主要内容不符。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质量有问题”或者“货不对版”。因此,信用认证的核心,是跨境电商进口企业是否履行正品和服务承诺。认证结果是形成通过信用认证的电商进口的大概率是正品的映射关系。
从进口“假货”原因看,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意愿,为的就是赚取暴利;二是采购控制不力,被动进口“假货”。第一类跨境电商,往往是规模小、不规范、没有长远发展打算的;第二类跨境电商,则要取于其信用管理及风险控制水平。一般而言,整体信誉度较高、有信得过的国外供应商、有合法合规的进口途径、有良好的产品品牌、有优质的购物体验和售后服务等的企业,经营“假货”的概率低,可顺利通过信用认证。
对跨境电商进口企业信用认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企业主体信用能力进行认证,包括经营资质、进口的资金保障、进口渠道的可靠性、经营规模及同行中的影响力等方面;二是对企业商品进行信用认证,采用溯源法,抽查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全程溯源链条,重点核查货物源头及跨境采购流程中涉及的单证及供销存台账等资料,来佐证其进口渠道及供应链条是否存在问题;三是查询以往信用记录,采用倒查法推断保障正品的能力。
进口跨境电商信用认证的主要框架
跨境电商企业信用认证工作框架为:认证受理→认证调查→认证评价→认证通过→认证公示→颁发证书→认证年检。其中认证调查是信用认证的重要环节,调查方式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访问调查等,调查过程中未提供相关符合性认证要件或经证明出现“假货”疑义情况的,一律不能通过信用认证。
跨境电商进口企业信用认证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选取范围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认证内容及标准 |
企业信用能力认证 | 资质类证件 | 基础证件 | 营业执照、进口许可证、企业电子交易平台备案文件等; 认证跨境电商主体是否合法合规。 |
特许经营证件 | 国外商品代理合同或证明; 认证经营资格是否符合。 | ||
跨境采购能力 | 货源 | 生产国直供、中转国家或地区供应; 认证货源渠道是否单一可控。 | |
供应商 | 生产商或品牌商、国外渠道商(分当地外国人和中国人开办的两种)、香港等中转经销商等; 认证供应商是否具备资质、实际控制人的国籍背景等,判断供应商的稳定性、以往合作过程中的信誉等。 | ||
经济实力 | 近3年财务报表、最近月报等资料; 认证是否具备进口该类商品的资金实力。 | ||
管理能力 | 组织架构、文化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安全管理、奖惩制度等; 认证各项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为防止混入假货而采购的措施、成效等。 | ||
商品经销规模 | 经营的主导商品市场占有或规模情况; 认证主导商品在区域跨境电商中占比或全球销售商中的地位。 | ||
商品货源认证 | 单证认证 | 合同类单证 | 贸易合同; 认证有无贸易合同、合同是否规范。 |
货物类单证 | 进口报关单、保险单、提货单、出入库凭证等; 认证单证是否齐全、合规等。 | ||
资金类单证 | 信用证及其他付款凭证等; 认证是否齐全、合规等。 | ||
台账认证 | 货物供销存台账 | 业务交易平台实时信息; 认证是否合理。 | |
以往信用记录 | 公共信用 | 遵纪履约 | 近3年受工商、税务、国检、海关、司法等部门处罚情况。 |
交易信用 | 商品质量投诉 | 在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上被投拆情况; 近3年发生疑似假货问题投诉,经证实售货的,不得通过信用认证。 |
本文基于跨境电商进口存在的“疑似假货”这一核心问题出发,从信用能力、进货渠道、以往信用记录等角度来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认证,构建跨境电商进口企业信用认证指标体系,对于符合要求准予通过认证。今后尚需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证和一定数据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信用认证体系,为跨境电商各项交易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