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风险预警指数实证研究
  • 当前位置: 首页    信用研究

  中小企业在浙江地区数量庞大,但抗风险能力较大企业而言相对更弱。为了设计一种操作简便、易于理解中小企业风险指数,以克服本地区企业风险控制在征信成本、数据质量方面的障碍,本文从浙江地区主要信用评级机构[1]的企业征信数据库中,选取了2013~2015三年连续接受信用评级、且质量较高的中小企业征信数据,作为样本,展开了实证研究。
  企业征信数据库中质量较为可靠的征信元,按来源分为非财务报表部分与财务报表部分。非财务报表部分包括地区信息、所属行业、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当年雇员人数、成立时间等信息;财务报表部分即当年经外部审计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全部数据。
  (一)非财务报表部分的指标选取
  自1995年以来,邓白氏公司在中国地区收集了大量破产、关闭、转让或突然消失的企业信息,基于对数十万样本的分析,开发了适用于中国的企业风险指数。该风险指数使用企业停业比率有效地检验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反映企业风险程度从低到高的六个等级(RI1~RI6)的企业停业比率,依次为0.01%、1.09%、1.8%、2.5%、8.0%、19.6%。随着风险指数的降低,企业停业比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
  邓白氏公司该风险指数中非财务报表部分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经济类型、所属行业、雇员人数、是否从事进出口、注册资金、关系企业、地理信息(地区及省份)、付款信息(迟付记录)、公众记录(法院公告)。
  在选取非财务报表部分的指标时,本文根据征信数据库中现有的非财务报表征信元,借鉴邓白氏公司的风险指数选取的部分风险因素,再依据企业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调整后,设计了以下6项指标。
  1.所在地市当年GDP增长率:由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到本地区经济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企业在省内所属地市的地理信息,根据所在地市当年GDP增长率,判断与企业地理位置差异有关的风险程度。
  2.所属行业: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是企业风险的重要外部成因之一。为了判别不同企业所属行业的风险程度,本文对2006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国债券市场全部发行人主体(企业)首次评级的信息[2]进行了系统分析之后,归纳了行业风险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之间的关联。表1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分布情况,将全部信用等级分为6个组别,并参照中位数水平,确定了各等级组别所对应的行业风险程度。表2整理了同期间被列入等级观察的企业的所属行业,并确定了与观察类型相对应的行业风险程度。
  3.公司成立年数:成立年数越长的企业,所积累的行业经验、人力资源、品牌声誉、营销网络、供应商渠道等决定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核心要素都会得到全面提升。根据企业的成立时间,计算出截至2016年公司的成立年数,成立年数越长的企业,经营风险相对更低。
  4.人均销售额:企业的雇员人数,在制造业、建筑业、零售与批发业、服务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本行业经济活动特征。所以,为了能够在行业之间对企业的单位人员产出与工作效率进行比较,将企业当年销售额除以当年雇员人数,计算出当年人均销售额。人均销售额越高的企业,单位人员创造价值能力强。
  5.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接受审计时所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专业化程度,不仅能够说明出会计记账的规范性与财务数据的质量,也可以反映出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利用征信数据库中,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事务所名称、成立时间、从业人员数等),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公布的综合评价前100位、浙江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前50位及优秀中小所名单[3],可以判别出事务所的品牌声誉与专业化程度。
  6.司法记录:企业在商业行为中,与政府、客户、供应商、员工、股东、债权人之间发生的各类历史司法记录,可以直接反映出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法律意识、道德素质、管理能力等诸多可能形成企业风险的因素。通过查阅中央与地方各级法院公示的裁判文书,分析各类诉讼案件的详情与判决结果,根据企业违法情节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来综合判断司法记录上体现出的企业风险程度。
  (二)财务报表部分指标的选取:
  由于实践中企业的财务指标类别、数量繁多,所以在确定本文财务指标的研究范围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普及性,即使用频率高、被市场普遍接受的财务指标;二是简易性,即为了在实务中尽可能减少操作错误,兼顾数据的准确性与时间、人工成本,不采用不易获取、计算复杂、或需再调整的财务指标。
  因此,在本文研究中,财务指标的选取首先根据一般财务分析理论,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四个的维度选择使用频率较高、且计算简便的常用财务比率指标共4组,总计20个。与其中,盈利能力6个、偿债能力6个、营运能力4个、发展能力4个。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组 盈利能力指标:
  1.毛利润率=(毛利润[4]÷营业收入)×100%
  2.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5]÷营业收入)×100%
  3 . 营业利润率= ( 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100%
  4.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5.总资产报酬率(ROA)=(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6.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100%
  第二组 偿债能力指标:
  1.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2.产权比率=(总负债÷股东权益)×100%
  3.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4.营业收入负债比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负债
  5.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6.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第三组 营运能力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
  2.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3.应收账款[6]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4.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第四组 发展能力指标:
  1.营业收入增长率=[(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100%
  2.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营业利润-上期营业利润)÷上期营业利润]×100%
  3.净资产增长率=[(本期股东权益-上期股东权益)÷上期股东权益]×100%
  4.总资产增长率=[(本期总资产-上期总资产)÷上期总资产]×100%
  Servigny,Renault(2012)基于标准普尔公司的长期研究经验,认为在选择财务指标对企业风险进行度量时,首先应根据财务比率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删去对预测力、准确度没有作用的财务比率。然后,对指标进行分类,依据单调性和相关性的分析,再去掉非单调、无效、及相互之间高度相关的指标。本文将结合对财务比率的经济学意义的分析,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逐层筛选、确定指标。
  研究中,首先发现从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特征来看,使第一组中的毛利润率和第三组中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这三项财务指标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三年样本中,从事信息技术、软件、科技资讯、工业设计等业务的许多服务业企业的毛利润率高于50%;而大量营业成本相对更高的制造业、建筑业企业的毛利润低于20%。又如,三年样本中,由于经营业务的特点,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异常(分母为0或高于100)的比重,三年依次为4.19%、4.89%、4.92%;存货周转率出现异常(分母为0或高于100)的比重,三年依次为17.28%、16.30%、17.49%。
  因此,20项财务指标中删去上述的3项后,再对剩余的17项指标,运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计算在99%的置信度下样本平均值与总体平均值的边际误差范围,从中挑选出与总体平均值最近似的财务指标样本,使指标区间地划分更加准确。从表3中可以看出三年样本的边际误差相比平均值:盈利能力组中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显著小于组内其它指标,且两者非常接近,均予以保留;偿债能力组中的资产负债率显著小于组内其它指标,予以保留;营运能力组中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显著小于组内其它指标,且两者非常接近,均予以保留;发展能力组中的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显著小于组内其它指标,且两者非常接近,均予以保留。
  为了避免同组内由于功能、计算公式上的相似所引起的非单调、或高度相关对指数结果的重复影响,分别在四组指标中仅各选择一项指标,共计4项指标,来反映企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维度的财务绩效。
  在7项指标中,再根据全距与离散系数选择同组内相对鉴别力更强的指标。从表4分别看三组中的各对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三年样本全距均显著高于总资产报酬率,且其中两年样本的离散系数也高于总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三年样本的全距、离散系数均显著高于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增长率三年样本全距均显著高于总资产增长率,且其中两年样本的离散系数也高于总资产增长率。因此,删去7项指标中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最终,在最初的20项财务指标中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增长率4项作为风险指数中的财务指标。
  (三)指标判别区间划分
  根据上述选取的非财务报表部分与财务报表部分共10项指标,采用RAC法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5级定性描述(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再量化为10分制得分(10、8、6、4、2)。
  对上述6项指标5个等级风险程度的判别区间,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划分。其中,非财务报表部分的第2、5、6项指标通过定性分析,比较风险的相对严重性程度来划分判别区间;第1、3、4项指与财务报表部分的全部4项指标运用“强制正态分布”的统计方法来划分判别区间。“强制正态分布”是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即俗称的“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规律,预先设定5个风险级别的频率分布分别为10%、20%、40%、20%、10%,然后确定样本在符合或接近该分布条件下的组别区间划分。运用“强制正态分布”方法确定组别区间后的7项指标样本各组别频率分布如表5。